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炎帝神農氏葬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炎帝陵。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

它坐落於株洲市炎陵縣城西19公里處的鹿原陂。現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華全國歸國華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十大文化遺產、新瀟湘人文八景、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區。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和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根親文化盛事。主要建築有炎帝陵殿和神農大殿。炎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寢福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史載漢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967年),“立廟陵前,肖像而祀”,同時詔禁樵採,置守陵戶。北宋以降,歷代不輟祭祀,不失修葺。有歷史記載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國四次。1954年進行一次修復。1986年8月開始再次整修,1988年10月陵殿修復竣工。修復後的炎帝陵按清皇宮建築格局佈置,炎帝陵殿共分五進:一進為午門,二進為行禮亭,三進為主殿,四進為墓碑亭,五進為陵墓。

於2002年竣工的神農大殿金碧輝煌,氣勢恢宏,端莊凝重。陵區內有自然、人文景觀30餘處,附屬景點有御碑園、詠豐臺、白鷺亭、皇山碑林、聖火臺、天使公館、崇德坊以及龍腦石、龍爪石聖蹟和邑有聖陵摩崖石刻等,更有“異樹飛香”、“味草凝芳”等炎陵十景。

社會各界人士高度關注炎帝陵的開發與建設,江澤民、胡耀邦等30餘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炎帝陵題詞題字,尉健行、李鐵映、烏雲其木格、張懷西等19位中央領導親臨炎帝陵指導工作。自1988年開放以來,共接待海內外遊客近1000萬人次。

炎帝陵殿位於炎陵山(又名皇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區的主體景點,沿陵墓南北縱軸線均衡對稱佈局,座北朝南,南臨洣水,南北長73.4米,東西寬40米,面積4936平方米,建築面積903平方米。陵園保持了濃郁的清式建築風格,紅牆黃瓦,古木參天,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分為四進:

一進為午門,拱形石門,高4.0米、寬2.6米,門前為50×50米朝覲廣場,左右分列為拱形戟門和長方形掖門,門扇均為實榻大門。進午門正中,樹立國家主席江澤民1993年9月4日親筆題寫的“炎帝陵”漢白玉石碑,前嵌盤龍龍陛,取名龍蟠虎踞,天下一統,江山穩固之意。左右分立雄健的山鷹和白鹿花崗石雕。

二進為行禮亭,是炎黃子孫奉祀始祖的地方,採用廡殿頂,前後簷各四柱落腳的三開間長方亭,面寬14.03米,進深5.53米,亭高8.33米,正上懸掛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手書“民族始祖、光照人間”匾額,亭前嵌雙龍戲珠龍陛,取名雙龍起舞,盛世逢年、天下太平之意。亭中設置香爐、燭臺,供人們進香祭拜行禮之用。行禮亭左右為捲棚硬山式碑房,收集了歷代告祭文殘碑8塊。

三進為陵殿,重簷歇山頂,面寬21.16米,進深16.94米,佔地358.5平方米,殿高19.33米,由三十根直徑60釐米的花崗岩大柱按四排前廊式柱網排列支撐,上下簷為單翹昂頭五彩斗拱,正脊簷角飾鰲魚獸吻。殿內天花飾以金龍和璽、龍草和璽、龍鳳和璽及旋子式、蘇式等彩繪,共繪彩龍9999條。大殿門額高懸陳雲同志題詞匾額“炎黃子孫,不忘始祖”。殿中設須彌座神龕,內供炎帝神農氏金身祀像,炎帝兩手分執各穗、靈芝,身前是藥簍,左右為木雕蟠龍邊柱。殿前龍陛為漢白玉臥龍浮雕,臥在炎帝陵前,似走非走,取藏龍臥虎、皇權至上至尊之威。

四進為墓碑亭,採用四角攢尖式屋頂,簷角高翹,高7.1米,長寬各6.4米,亭內正中樹一塊2×1.45米的漢白玉墓碑,上鐫刻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手書“炎帝神農氏之墓”。亭後為炎帝墓冢,封土高4.6米,周長50米,墓面石碑為清道光七年酃縣知縣沈道寬所書。

亭後是炎帝墓冢。封土高5.58米,進深6.64米,寬28.9米,墓前石碑為清道光七年知縣沈道寬所書。冢丘碧草茵茵,四周花木鬱郁。

竹 香

愛國紅色文化簡介8:炎帝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