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芭蕾舞者到哈佛終身教授,做你真正熱愛的事,併為之終身努力!

珍妮.蘇克

6歲隨全家從韓國移民美國,曾夢想成為芭蕾舞者,因父母反對被迫放棄;

18歲進入耶魯大學,後進入牛津深造;

26歲,獲得牛津文學博士,出版第一本書,同年考入哈佛法學院攻讀法律;

37歲,成為哈佛法學院終身教授,是亞洲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

讀完珍妮·蘇克的自傳《我想看到的世界》後,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天才少女如何過關斬將,到達頂峰,而是一個普通女孩如何自我成長,並找到自己一生使命的故事。

從芭蕾舞者到哈佛終身教授,做你真正熱愛的事,併為之終身努力!

1、熱愛閱讀。

普魯斯特說:“我們的童年時代過得最充實的日子,或許就是那些我們認為被虛度的日子,那些沉醉在心愛的書籍裡的日子。”

珍妮.蘇克從小喜歡讀書,書籍為她打開了一扇面對世界的窗戶,她時常不吃飯不睡覺的閱讀,通過閱讀她尋找到了心靈的歸宿,也讓她擁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讓她有勇氣一生不斷追求,最終找到了熱愛的工作。

從芭蕾舞者到哈佛終身教授,做你真正熱愛的事,併為之終身努力!

2、堅韌鬥志。

珍妮.蘇克從小喜歡芭蕾舞,跳芭蕾是很苦的,但是她沉浸其中,並快樂無比。

找到一件喜歡的事很容易,但要持之以恆地練習併成長很難,蘇克卻可以真正投入進去。

日復一日的重複練習,每一個肢體動作的反覆錘鍊,身體的痠痛不斷疊加,腳磨出了血,腳趾頭被血染黑了一層,結痂,再剝落。

從芭蕾舞者到哈佛終身教授,做你真正熱愛的事,併為之終身努力!

這些旁人看來辛苦無比的練習,卻讓蘇克產生了一種至高的滿足,一種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無與倫比的快樂和興奮。

這種感覺,被心理學家稱為“心流”。

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體驗過,而蘇克從十幾歲時,就開始不斷追求這種神聖的感覺。她早早頓悟到:“萬物皆由基礎所致,獲得與保持都需要付出很多,每一步都不能略過。”

3、尋找熱愛。

蘇克.珍妮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從芭蕾舞到法學院教授。

她一直都在尋找那個讓自己完整,並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事業,哈佛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職務帶給了她這種感覺。

她形容這種感覺,就是每天早上都渴望著去上班,每天都充滿了激情,並且快樂。

想想自己的一生都能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中度過,對每天都充滿了期待、寧靜、快樂與滿足,這才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級最終極的意義。

從芭蕾舞者到哈佛終身教授,做你真正熱愛的事,併為之終身努力!

4、孩子教育。

珍妮被父母在9歲強制中斷芭蕾舞學習的事情,讓她畢生痛苦。

所以她特別強調父母一定不要扼殺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雖然孩子不一定會成為專業選手。

但孩子在追求自己興趣愛好的過程中,這份充滿熱情努力的經歷,會成為他們未來積極進取的樣板,並通過這樣的精神去追求自己其他的夢想。

要給孩子自由,引導孩子有機會去發現和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才能真正為孩子打開未來的通往種種可能性的自由之門。

從芭蕾舞者到哈佛終身教授,做你真正熱愛的事,併為之終身努力!

什麼事情能給你最大的快樂,然後馬上去做,並全身心投入其中。

在經歷困難和痛苦時,一定不要忽略自己內心的生活,一種你能夠從中找到靈魂的慰藉的生活,是這種內在的光亮,為我們的世界照明,使我們看到我想看的世界。

從芭蕾舞者到哈佛終身教授,做你真正熱愛的事,併為之終身努力!

這是蘇克珍妮告訴我們的獲得人生成功的素樸哲理,每一份被他人用生命驗證過的人生哲理,都值得我們去體驗與學習。

你和孩子都是鑽石,發現自己的鑽石,並努力打磨,讓他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