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家靠译中文拿奖,却批评起中国当代文坛,莫言金庸都没放过

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一方面是因为中文翻译成其它语言时,要保持美感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本身就比较特立独行,在很多文字都阿拉伯化后,汉语却一直保持着横竖撇捺的方块字形。

德国作家靠译中文拿奖,却批评起中国当代文坛,莫言金庸都没放过

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莫言应邀去观看,期间提到中国文学,莫言表示虽然他得了诺贝尔奖,但中国文学仍未走出亚洲。说这席话时,莫言的表情颇为无奈。莫言这话虽然不太好听,但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有一位德国作家说得则更加直接,此人名叫沃尔夫冈·顾彬。

德国作家靠译中文拿奖,却批评起中国当代文坛,莫言金庸都没放过

顾彬是德国最有名的汉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名作家和翻译家,之所以会取这个名字,正是因为他热爱中国文学。他翻译的《鲁迅全集》、《中国诗歌史》等作品,受到不错的评价。顾彬曾在中国进修过汉语,主职是德国波恩大家的教授,以教授中国文学为主,也曾任中国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

2013年,因为翻译中文作品方面取得的成就,顾彬拿下了德国最高荣誉的翻译奖“约翰·海因里希·沃斯奖”,光是奖金就有十几万人民币。靠翻译中文拿奖的顾彬称自己从22岁读到李白的诗歌起,就爱上了中国文学,并给自己取了中文名顾彬。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德国作家,却把中国文坛几乎批了个遍。早在2006年,重庆某报社就登出了一篇名为《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文章。对此事,顾彬也做了解释,他称这话是他听一位中国作家说的,他不过是向公众转诉出来了而已。本来此事就算过去了,可是后来甚至指名道姓了地谈起了几位当代文坛巨匠,莫言金庸他都没放过。我们看看他都说了些什么:

德国作家靠译中文拿奖,却批评起中国当代文坛,莫言金庸都没放过

1、谈起金庸:看金庸一部等于看了全部

说看一部等于看了全部,显然指的是金庸先生的作品没什么创新性,每一部都比较雷同。同时,他认为一部作品是否成功要看文字是否优美,情节和故事性是次要的,而金庸的文笔较差,中国人之所以会喜欢是因为它令大家因传统文化感到自信。并且他也指出,金庸的作品在德国连译本都没有,西方人也不太读。

对于顾彬先生的这番议论,笔者是尊重的,毕竟作品写出来就是让大家评说的。但是观点上,却很难让人苟同。金庸的小说是通俗文学的一种,他与大家所谓的名著本来就是不同类型,无法比较。而且通俗文学中也是有精品的,比如《水浒传》等作品。小说与诗歌、散文不同,过分强调文笔而让文字缺乏情节性,显然是不合适的。

德国作家靠译中文拿奖,却批评起中国当代文坛,莫言金庸都没放过

2、谈起莫言:无法与伟大的作家相提并论

关于莫言,顾彬曾说过很多。首先,他表示莫言的作品是自己翻译介绍至德国的,但德国的作家们并不喜欢,原因是莫言在讲故事。他认为用章回体讲故事这种写作手法,已经是过去式了,主流的德国文学现在都是一本书重点写一个人,但莫言的作品写几十个人,这是让人接受不了的。

德国作家靠译中文拿奖,却批评起中国当代文坛,莫言金庸都没放过

对于顾彬的这一论点,笔者仍然无法赞同。小说会有很多写法,《百年孤独》是世界公认的经典作品,它讲的是7代人的故事,其中人物之多让很多人看一遍都记不住,这种写法怎么就过时了呢?或许德国文学的风格走向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不能因此就认定如今莫言这种写法不对。

德国作家靠译中文拿奖,却批评起中国当代文坛,莫言金庸都没放过

除了金庸,顾彬还指出过余华的毛病,甚至把这些问题上升到中国当代作家这个大群体,并得出一个颇为令人不解的结论:当代中国作家之所以语言上有各种问题,是因为他们外语不太好,外国原著读不了。这个论点其中有一点确实是真的,我们当代最顶级的几个作家莫言、贾平凹、余华等,甚至包括已经去世的路遥,都是本土老作家,学历都不算高,外语也确实不好,但他们的作品都是有看头的。至于中国作家要写出好作家,就一定要读外国名著的论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我们文化灿烂的唐宋时期,李白、杜甫、苏轼并没有读过外国作品,显然顾彬的话是站在欧洲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学。

当然,我们要感谢顾彬指出我们当代文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是作为一个有地位的学者,应该明白评判作品及作家的水平,标准都不是唯一的,拿欧洲甚至只是德国文学标准来评价我们的文学,显然并不客观。最后笔者想说,好与坏其实是见仁见智的事情,笔者也相信他是因为爱好汉学才会有如此多的思考,也欢迎大家就此讨论,期待我们当代文学走得更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