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一个人开始出现这种状态,就离身败名裂不远了!

以下文章来源于敦众文化 ,作者南怀瑾著述摘录

南师:一个人开始出现这种状态,就离身败名裂不远了!


<code>子 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code>

南师 亦说:傲慢的人,他根本就是自卑,不自卑的人不会傲慢,因为自卑的人晓得自己没有什么,又深怕你看我不起,故而傲慢。


南师:一个人开始出现这种状态,就离身败名裂不远了!


1

韬慢则不能研精


“慆慢则不能研精”,慆慢也就是“骄傲”的这个“骄”字。讲到这个“骄”字很有意思,我们中国人的修养,力戒骄傲,一点不敢骄傲。而且骄傲两个字是分开用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用以骄傲。而中国文化的修养,不管有多大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失败。所以孔子在《论语》中也提到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有周公的成就,假如他犯了骄傲,和很吝啬不爱人的毛病,这个人就免谈了。我们中国人,力戒骄傲。


现在外国文化一来,“我有了他真值得骄傲”这类的话,就非常流行,视骄傲为好事情,这是根据外国文字翻译错了,把骄傲当成好事。照中国文化规规矩矩翻译,应该是“欣慰”就对了。这是几十年来翻译过来的东西,将错就错,积非成是,一下子没办法改的地方。但是,为了将来维护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要想办法的。有许多错误的东西,都要慢慢改,转移这个社会风气才是对的。

这是说到慆慢所引出来的。“慆慢则不能研精”,慆就是自满,慢就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问就不能研精。


——《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


2

越是自卑越傲慢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卑感,任何的英雄都有自卑感,受不了环境的刺激,环境的打击,自卑感自然就产生了。所以,常常一个非常傲慢的人,就是因为他自卑感太重。自卑感太重,自然就傲慢,因为那个傲慢,是对于自卑的防御,深怕别人看不起我,所以自己要端出那个架子来。如果没有自卑感的话,就很天然,你看得起我,我还是我,看不起我还是我,我就是我,我就是那个样子。你看得起我也好,看不起我也好,他说一切都很自然的,就是这个道理。到达这个境界,真的认识了自我,顶天立地,古往今来,无非一个我。因此活着时能够看破了生死,在年老病苦,生死来去的时候,就一点无所恐惧,很自然的接受一切。换句话说,对于生死也不自卑。我们为什么怕死?自卑,觉得死了不晓得到哪里去。他告诉我们,死了没有到哪里去,我的那个能生死的生命,永恒常在,薪尽火传,精神的生命永远是光辉的,水远是亮着的,“不知其尽也”,是无穷无尽的。


——《庄子諵譁》(东方出版社)


南师:一个人开始出现这种状态,就离身败名裂不远了!


3

此心平等,不卑不亢


孟子说,上古有德行的读书人,也能做到这样,自己有权势,忘记自己的权势;自己没有权势,则忘记别人的权势,这也不容易。但是,忘记别人的权势,并不是傲慢的态度。如果心中有傲慢,认为你越有钱有势,我越不睬你,这非但不是忘记,反而表示注重对方的权势。这就是我慢,觉得自己比那些有钱有权势的人更伟大。如果此心平等,安贫乐道,就会把一切人都看得平常,不论别人有钱有势或无钱无势,总归都是人,以平等心对待,既不傲慢,也不特别轻视或尊重,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礼貌,应如何便如何。如果认为对方有权势地位财富,自己故意“以贫贱骄人”,不予理睬,而表示自己清高、了不起,这就已经错了,“起不了”啦!这只是自卑感在作祟而已。


——《孟子与尽心篇》(东方出版社)


4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看文字我们觉得很滑稽,说大国是下流。这是他的形容之辞,“下流”代表谦虚之德,像水一样向下流。俗话说:“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流水流到最低处时就是海。“下流”是形容像大海一样,包容万象,包容一切;因为天下一切的细流,清、浊、好、坏都归到大海为止。一个真正泱泱大国的风度,要像大海一样,接受一切,容纳一切,善恶是非都能够融化,这也是做人的道理如果从人道来讲,只换一个字就行了,“大人者下流”。不是大人要学下流,而是学大海一样地包容一切。从这里可以看到儒、道两家的思想是一致的。古人有一副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成为后世做人做事的修养标准,也是口中常念的成语。天下的水,因为能谦下不傲慢,都向下走,低于一切,因此,它能成其大,变成大海,容纳了一切,这是讲谦虚的道理。


人类的文化思想是正反相对的,谦虚只是一面,倘使谦虚到没有骨气的程度,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软到像烂泥一样,那就像普通说的“下三烂”了。人自己要有自我超然独立的人格,但并不是傲慢,要像山一样,独立如山。山永远不矜,“矜”是自我的崇拜,山之所以那么高,因为山没有觉得自己很高,高与不高,是人为的观念比较。山自己本身不认为自己高,因为高山的顶上还有最高的那一点泥巴。爬到高山顶上,你觉得还是站在平地一样,所以山高到与天一样的高,就是比喻我们为人与做事的态度与方法,不能傲慢,要学谦虚,但要建立我们自己的人格,有独立不移、顶天而立地的精神,所以“山不矜高自及天”。


——《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