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在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裡,支教老師梁俊和一群來自大山裡的孩子們,用清脆嘹亮的歌聲,吟唱詩人袁枚的《苔》,用“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感動了億萬國人。

苔花生於暗處,也能等來綻放的一刻,人生起點不高,依然可以找到生命的價值,袁枚用平淡的語言讚頌了一個平凡的生命。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袁枚是清代的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袁枚為文自成一家,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留有《小倉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和筆記小說《子不語》等文學著作。

袁枚在吃的方面極有研究,他“吃貨”的名氣,絲毫不亞於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袁枚像


美食也有大辭典

辭官前一年,袁枚用三百兩銀子買下金陵城郊的一座廢舊莊園,這座莊園原為曹雪芹祖父曹寅的園林,也就是《紅樓夢》裡大觀園的原型。曹家沒落後,園林歸於接任江寧織造的隋赫德,名“隋織造園”“隋園”,後隋赫德又被抄家。

袁枚買下園子後將“隋園”更名為“隨園”,他“隨高置樓、隨溪建亭、隨澗搭橋、隨流作舟”,隨心隨性,快意人生。隨園不設圍牆,每逢佳節遊人如織,成了當時聞名江南的“網紅打卡點”。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隨園秋景


對飲食的重視和追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之一。在隨園中,袁枚遍集天下美食名點,編輯成冊,名為《隨園食單》,記述菜餚、飯點和茶酒共326種,簡直是一部“吃貨”的大辭典。傳入日本後,被日本學者譽為“中華烹飪的聖書”。


《隨園食單》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礎理論,主要包括須知單和戒單,集中表現了袁枚的治味的理論思想。“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袁枚在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二十個操作要求,在戒單中提出了十四個注意事項。從食物性能、時節、洗刷、食材搭配、用火、上菜次序等,全面闡述了烹飪的基本理論,可以作為飲食的通用法則。


第二部分是菜譜,分為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二個方面,包括各種美食的製作方法。大而至於山珍海味,小而至於一粥一飯,品種繁多,無所不包。其中大多數是江浙兩地的傳統風味,也有到京、魯、粵、皖等地方菜,味兼南北,香滿四座。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隨園食單》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對美食的極致追求


袁枚十分留心各種飲食的特點和烹飪技術,為求得食譜,他不惜屈躬。一日,袁枚應邀去蔣侍郎家做客,蔣侍郎請他吃了道色澤美觀、味道不俗的豆腐。袁枚吃完讚不絕口,當即索要食譜,蔣侍郎不給他。


袁枚表示願重金買下,蔣侍郎還是不給他。袁枚急了,當場鞠了三個躬。蔣侍郎見狀大笑:“子才不曾折腰事權貴,而今卻折腰為豆腐!”說完,就把食譜送給了他。袁枚把這道豆腐的做法也記錄在《隨園食單》中,名“蔣侍郎豆腐”。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蔣侍郎豆腐


袁枚對記錄的菜餚幾乎均經過親自嘗試、體驗,反覆比較。就拿常見的國民美食——茶葉蛋來說吧,按書中烹調指南,雞蛋“加茶葉煮者,以兩炷香為度。”兩柱香大約是4小時。“蛋一百,用鹽一兩;五十,用鹽五錢。加醬煨亦可。”


後人依此法嘗試,果然煮4個小時左右,能恰到好處地煮出入味的茶葉蛋。袁枚談食麵“宜毛撕,不宜刀切”,熬粥不能“見水不見米”,“也不能見米不見水”。


袁枚還頗推崇山西汾酒,“既吃燒酒,以狠為佳。汾酒乃燒酒之至狠者”,同時肯定其“驅風寒,消積滯”的作用。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茶葉蛋


飲食方式也有禁忌,袁枚說要“戒耳餐”,“戒目食”,不能用眼睛吃,不能用耳朵吃。所謂的“耳餐”,就是片面追求食餚的名聲,圖個虛榮心,“耳餐者,務名之謂也”。


如果烹飪不得法,好東西也會被浪費;普通的家常菜,如果做得好,味道會勝過山珍海味,“豆腐得味,遠勝燕窩”。


所謂“目食”,就是貪多。擺出來的菜餚多,讓人覺得很豐盛。其實這個不能叫吃,只能叫看,“是以目食,非口食也”。袁枚舉例說,飲食並非多多益善,就像“名手寫字,多則必有敗筆”“名人作詩,煩則必有累句”。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家常菜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吃喝也是一門技術活


在《隨園食單》裡,飲食並不是簡單的吃吃喝喝,它也是一門技術活,要吃得正確,吃得有品位。如果烹飪方法不得當,往往適得其反,食物的美味也會被破壞。


食材的經典錯誤打開方式


一般的廚師,在上菜的時候,動不動就往上面淋一勺動物油,以為這樣會增加油水,取得油膩的效果,“俗廚制菜,動熬豬油一鍋,臨上菜時,勺取而分澆之,以為肥膩”,有時候甚至連燕窩也要澆上一勺子動物油。


不懂行的人以為這樣能讓食品更肥美,“而俗人不知,長吞大嚼,以為得油水入腹”。對這種人,袁枚諷刺他們是“餓鬼”。這不僅吃不到美食應有的鮮味,反而增加了過多的油膩感,已經和美食的原則相去甚遠。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油水

製作中加入不合適的黑科技


燕窩本是佳品,但是有些人居然將燕窩捶打成團,還把海參熬製成醬。西瓜切開之後不容易保鮮,於是製作成糕點。蘋果太熟了,吃起來不太脆,就蒸熟了再吃。袁枚感嘆“自成小巧,即如燕窩佳矣,何必捶以為團?海參可矣,何必熬之為醬?蘋果太熟,上口不脆,竟有蒸之以為脯者。”


這些做法違背了食物的本性,美食應該現炒現吃,起鍋的時候就吃,“物味取鮮,全在起鍋時極鋒而試”,如果稍微停頓一下,就沒好味道了。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燕窩


一些顛覆常識的烹飪技法


火鍋是“吃貨”們的最愛之一,袁枚則認為,不是所有的菜餚都適合火鍋。各種菜都有自己特定的火候,“宜文宜武”,有的適合慢火,有的適合旺火;“宜撤宜添”,該撤火時撤火,該添火時添火;“瞬息難差”,不能有絲毫差錯。


菜餚自己有自己的特性,沒必要一律用旺火。用火去催逼食品熱氣,甚至還用燒酒代替木炭,以為火勢更大,菜餚更容易入味,結果食品在熱湯中多次翻滾之後,都變味了。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火鍋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治味與治詩


中國詩學的一些重要範疇和概念都與味相聯繫,如滋味、意味、韻味、趣味、體味、品味等,這些最初來自於飲食的“味”成為評價藝術審美價值的標準。由此,強調本味,追求味覺的至鮮至甘,突出自然適口,成為袁枚論味的著力點。


袁枚詩主性靈,是清代文壇性靈派主將。他強調的是真實自然、自我適意卻又追求超然之韻的文學思想與審美意識。


在袁枚這裡,論詩與論味、治味與治詩,在哲學與美學的精神上是相通的。袁枚對飲食是懷著治詩的心情去記錄著述的,這也是袁枚論味的出發點。不論是藏書寫詩,還是享受美食,都是他內心最真實最直接的寫照。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隨園湖樓請業圖卷》


“吃貨”這個詞在現在已經不僅僅是指喜歡吃的人了,它更是一種生活情趣的體現。喜歡吃,會吃,愛吃的人自然是熱愛生活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治詩與治味在其文化本性上具有相通性,以味為本,追求美味成為個體生命張揚自我的媒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現在我們重讀《隨園食單》,不僅僅流連於書中一道道美味佳餚,而更多地在於閱讀和體會古人通過飲食所傳達的生活哲思和對生命的解讀。


從曹操種田到北大荒奇蹟:中國人為何如此重視“屯田”?

袁枚

(WG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