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乡”曲江罗坑又见春茶采摘加工忙

日前,笔者来到广东省“十大茶乡”之一——曲江区罗坑镇,只见经过抗“疫”战斗洗礼的茶乡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茶厂(场)、茶业公司全面复工复产,绿油油的茶园满山坡,一座座茶厂、土特产小商店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茶农、瑶民在茶园采摘春茶的欢笑声,茶厂加工茶青的机器声,川流不息的汽车声交杂在一起,好一派祥和、繁荣的春茶丰收景象。

偏僻山区飞出“金凤凰”

据罗坑镇农办负责人介绍,去年春茶总产量24万公斤左右,产值达3840万元,茶农户均收入达4.7万元;今年预计春茶产量基本与去年持平。

过去,罗坑镇茶农种茶制茶,工艺简陋、技术不高,包装简单,产品多用于“内销”。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罗坑镇委、镇政府把发展罗坑茶业提上重要日程,不断创新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先后兴起了“广东雪花岩茶业有限公司”“罗屋茶园茶厂”“猴采红茶业有限公司”“仙塘红茶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公司和茶厂,推出的“雪花岩”“果香蜜韵”“猴采红”“仙塘红”等品牌茶叶也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产品畅销到了全国各地,“仙塘红”还打入了俄罗斯市场,偏僻山区也飞出了“金凤凰”。

在“茶乡”曲江罗坑又见春茶采摘加工忙

回乡创业变身种茶人

笔者来到蒋公山,遇见了一位年轻小伙子刘东开——罗坑镇“王门山茶厂”的老板之一。据了解,刘东开是罗坑最为勤奋上进的创业青年,父亲在他年幼时因病而故去,2014年其奶奶又年老病重,他便辞去广州高薪工作回家乡种茶创业。

蒋公山山峦叠翠,云雾缭绕,沟壑纵横,土质肥沃,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优质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生态条件,从而生产出色、香、味、形极佳的优质高山茶。正因如此,刘东开和另外一名年轻小伙伴便在蒋公山种下茶树60亩,开始了创业生涯。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他们两人就自己动手,砌墙盖瓦建成100多平方米的茶厂。短短6年的时间里,刘东开在家乡盖上了洋房、结婚成了家。他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春茶产量达450公斤,产值21.6万元。今年预计春茶产量达800公斤左右,比去年增长78%。产值可达38.4万元”。

在“茶乡”曲江罗坑又见春茶采摘加工忙

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在横江岭山茶园,笔者见到了罗坑茶厂厂长罗俊民,只见他与茶农正在采茶。据罗厂长介绍,他本人是2002年从外地来到罗坑办茶厂,当时在镇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迅速解决了茶场的用电、用水问题,并在罗坑村委榕树下村横江岭山、大石古村背后租下了近千亩山坡地来种茶。

一花引来百花香。建厂后,罗俊民一边种茶,一边试验种植新品种。同时,还广招当地瑶汉贫困户为学徒,教授他们最新的种植、管理和加工技术,帮助附近贫困户销售茶叶。许多贫困户学到了技术以后,树立起创业信心,返回自己村里租地种茶并开办茶叶加工厂,带动了更多的当地贫困户参与到种茶致富的行列中。

同时,罗俊民还成立了罗坑原生态茶叶产销专业合作社,依托罗坑茶厂茶园和加工设备,进行标准化种植及加工,成为曲江区首家通过茶叶QS认证单位。目前,合作社社员茶园种植面积达3000亩。罗俊民还提到,“合作社本着‘诚信经营、面向市场’的理念经营,经过多年努力,我厂的茶叶质量好、包装精美,产品十分畅销。去年春茶产量达3万公斤,销售收入近480万元。相信今年也一定会是一个丰收年,社员们会有不错的收入!”

罗坑茗香传四方,中外游客踏浪来。罗坑茶不但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还改善了茶农的生活。如今罗坑镇95%的茶农走上了致富路,茶农的生活蒸蒸日上。

【全媒体记者】潘俊宇

【通讯员】李婷 李景康 曾思明

【作者】 潘俊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