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家百詠:江左風流王謝家,烏衣書法宰相佳


謝安書法

書家百詠:江左風流王謝家,烏衣書法宰相佳

東晉宰相謝安

江左風流王謝家,

烏衣書法宰相佳。①

八公山下旌旗亂,

安石談笑淨虜沙。②

1 謝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政治家、名士,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從弟。謝安少以清談知名,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他才東山再起,歷任徵西大將軍司馬、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簡文帝逝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桓溫死,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謝安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性情閒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 王儉稱其為"江左風流宰相。" 張舜徽贊其為"中國歷史上有雅量有膽識的大政治家。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年六十六。尊贈太傅、廬陵郡公,諡號"文靖"。

謝安工書法,曾師從王羲之。他的書法非常出色,尤以行書為妙品。後世米芾曾稱讚他的書法為"山林妙寄,巖廊英舉,不繇不羲,自發淡古。。《宣和書譜》稱其"初慕羲之作草正字,而羲之有解書者。後之評其字者,亦謂縱任自在,若螭盤虎踞之勢,要當人能品也。然其妙處,獨隸與行草耳。此所有惟行書為多";收錄有其行書《近問帖》、《善護帖》、《中郎帖》。 《淳化閣帖》、《悽悶帖》、《六月帖》;《寶晉齋法帖》等叢帖中也均存其墨跡。

書家百詠:江左風流王謝家,烏衣書法宰相佳

謝安書法

2 公元383年,前秦逐步統一了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遂向東晉發起了侵略吞併的戰爭,即歷史上的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8月,前秦皇帝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前秦近百萬隊伍行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進軍前,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朝廷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衝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巴蜀軍順江東下。

11月,謝玄派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之戰的序幕。謝玄與前秦軍交戰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最終以東晉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取得淝水之戰的大勝,乘勢收復壽陽以北地區。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數十年的和平。

據說謝石和謝玄取得淝水之戰的大捷,派飛馬往建康報信。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 "小兒輩已破賊"!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就告辭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 。


書家百詠:江左風流王謝家,烏衣書法宰相佳

淝水之戰之謝安弈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