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於兵法,抗倭巾幗第一人,瓦氏夫人的功績

瓦氏夫人,壯族女,本姓岑,名花。其父岑璋為世襲土官。這種朝廷命官自然得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腹藏文采,飽讀詩書。岑璋對自幼聰明好學的女兒十分疼愛,給與她與男兒同等的受教育機會。

一、岑花從小對刀劍情有獨鍾

岑花不只精通文史,還特別精於兵法。小小年紀,便對刀劍情有獨鍾。且熟稔政治,關心軍國要務。到了婚齡之後,按照當時壯族官宦階層的習俗,她嫁給了田州土官岑猛為續室,改稱瓦氏。當時岑猛已有長子岑邦彥。明嘉靖四年,岑猛與長子岑邦彥因被誣陷而遭朝廷討伐,死於戰火之中。這時瓦氏剛近"而立"之年,年輕喪夫,且無子嗣,孤苦無靠,孑孓挺立,依然保持大家之風。岑猛因繫世襲土官,他和兒子死了,這土官之職便落在了岑邦彥的兒子岑芝頭上。但岑芝年幼,無力管理州之政務,便由祖母瓦氏夫人代為料理田州的大小事情。她以誠團結壯族同胞,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幫助群眾擺脫貧困。興辦義學,推進教育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人們不只有了安居樂業的生存環境,還有了豐衣足食的物質生活。她開始上任時,曾有不少人懷疑她的執政能力,擔心田州會從此衰敗下去。但事實教育了大家。 瓦氏夫人自幼熟讀經史文章,懂得許多治國方略。在平時練兵中,她要求嚴格,一絲不苟,身體力行,示範於眾。為了培養官兵的集體觀念,將壯族習慣穿用木鞋的特點,用以練兵。瓦氏夫人自身膂力過人,練功勤苦,獨創了傳世良久的"瓦氏雙刀功"。她儀表英俊,凜凜威風,既有立馬橫刀之勇,又有靈活多變之功。她的"瓦氏雙刀法",堪稱武林一絕;而她的"瓦氏陣法"更為古代戰術史上之奇葩。此一陣法的精髓曾被著名民族英雄戚繼光的"鴛鴦陣"所採用,並收入其兵法名著《紀效新書》之中。

精於兵法,抗倭巾幗第一人,瓦氏夫人的功績

明嘉靖二十九年,已經長大成人的岑芝,接受朝廷徵調,率兵前往海南島鎮壓黎族起義,又葬身於戰火之中。這時他的庶祖母瓦氏夫人已是五十四歲的老嫗,面對自己一手撫養成人的孫子英年早逝,她十分悲痛。這種打擊痛徹心扉,鮮血淋淋。而血跡未乾,自己又要挑起撫育遺孤、代理政事的重擔。

岑芝死於海南時,他的兩個兒子岑大壽、岑大祿,一個剛剛學步,一個尚在襁褓之中。嘉靖三十三年,我國沿海的河北、山東等省,均遭倭寇野蠻侵犯。敵寇所到之處,大肆搶掠財物,姦淫燒殺,無惡不作。沿海百姓苦不堪言,生活難以為繼。朝廷也曾派遣官兵前去征剿,但均以失敗告終。倭寇見清廷無能,更加肆無忌憚,百姓無片刻安寧。後來朝廷派兵部尚書張經為總督東南的國務大臣,負責征討日益猖獗的倭寇。張經是一位有愛國之心的重臣,決心打敗進犯之敵。他久聞廣西壯族土官所屬"俍兵"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具有"十出九勝"之能。便下令徵調,與其他少數民族的兵力共同進剿倭寇。 當田州岑家接到徵召命令時,瓦氏夫人正在教導八歲的岑大壽、五歲的岑大祿讀書習字。已經五十七歲的曾祖母,由於多年傾心代理州之政事,並取得了"凡洲之利害,躬為規劃,內外凜然"的卓越政績,致使她身心交瘁,精神日漸不支。但當看了張總督的徵調命令後,卻又精神振奮,熱血沸騰。低頭看了看膝邊的兩個孩子,心中霎時沉重。她認真地思考著,遍尋勝任帶兵的將領。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最後的人選落在了一個點上,那就是她自己。這件事情太重要了,是去征討入侵的頑敵,責任重大,責無旁貸,"捨我其誰也?"。

精於兵法,抗倭巾幗第一人,瓦氏夫人的功績

她覆命張總督說:"面對倭寇的野蠻進犯,岑家男丁尚未及弱冠之年,如此重任,只有由老嫗代為承擔。古人云,老當益壯。吾將再次施展"雙刀"舊功,殲敵於長海之濱,懇請大人恩准。"張經看了她的請命書,深為感動。他治軍多年,從未見過巾幗領兵。不免心存疑慮,但大敵當前,容不得再做猶豫,便做出了大膽破例的決定。

二、瓦氏夫人身先士卒

瓦氏夫人總共領兵六千八百人,除了"俍兵",還徵集了其他少數民族的精兵強將。張經親授她為"女官參將總兵",任務是直赴東南沿海,剿殺來犯之敵。 東南沿海的居民,久聞"俍兵"驍勇善戰,具有"以一當十"之能。因之,人心大振,熱情迎接這支剿寇大軍。瓦氏夫人於是年三月中旬抵達金山衛,她擔心軍隊長途跋涉,身心疲憊,便決定暫作修整,她將用"以逸待勞"迎擊敵人。果然,一個月後,倭寇集中了優勢兵力,四千多人長途奔波,妄圖一舉消滅一位女人帶領的眾兵。這時,瓦氏夫人和她的眾將士早已消除了疲勞,鬥志倍增。四月初,三千多名武裝精良的倭寇,向"俍兵"發起了進攻。瓦氏夫人不慌不忙,沉著指揮部下巧妙應敵。她自己身先士卒,衝入敵群,手舉雙刀,如雄鷹展翅,俯仰自由,或左右砍殺,或上下攔擋。敵人因近在咫尺,來不及射擊。只見頭頂之上、脖頸左右,白光閃爍,血水噴流。倭兵們還沒有弄明白怎麼回事,腦袋已經在地上翻滾。她越殺越勇,沒用多大功夫,周圍已是橫屍遍地,血流成溪。她的屬下,也個個如虎落羊群,殺得淋漓痛快。很快敵人便招架不住,扔下眾多屍體,慌忙敗逃竄。首戰大捷,一舉扭轉了東南沿海的抗倭局勢。

精於兵法,抗倭巾幗第一人,瓦氏夫人的功績

四月二十日,倭寇又增兵千人,以四千兵力向浙江嘉興進軍。瓦氏夫人仍是一馬當先,率領大軍前去抵抗。在友軍的得力配合下,她用計誘敵於嘉興北部的王江涇,四面包圍,同時進攻。敵人首尾難顧,上下失去指揮。這一仗消滅敵人三千之眾,剩下千人多數負傷在身,敵寇遭到了致命打擊。直到這時他們才如夢初醒,在中國這塊沃土之上,入侵者很少有生還的可能。沿海居民歡欣鼓舞,齊聲讚美瓦氏夫人。

六月,陸涇壩戰役,瓦氏夫人更是大顯神通。她率"俍兵",揮舞雙刀,殺進敵群,手起刀落,敵人一命歸陰。面對這位威風凜凜的白髮女將軍,他們節節敗退,慌不擇路,把停泊在岸邊的許多船隻,留給了瓦氏夫人。夫人見了大喜立即下令燒燬賊船三十多艘,斷絕了倭寇水上逃走之路。

三、三戰三捷

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俍兵"在瓦氏夫人指揮下,"三戰三捷",殺敵數千名之多,為國家立下了奇功,受到沿海居民的熱情歌頌,人們高唱:"花挖家,能殺倭"。朝廷聞訊,封她為"二品夫人",人民則稱其為"石柱將軍"。

精於兵法,抗倭巾幗第一人,瓦氏夫人的功績

正當抗倭即將取得全勝的關鍵時刻,總都督張經因被奸相嚴嵩陷害,獲罪入獄,以瓦家軍為首的抗倭大軍去了優秀統領和堅強後盾,瓦氏夫人對嘉靖皇帝的良莠不分,憤憤不平。她憂國憂民。但無力扭轉奸佞當道的畸形政治局面,過度的操勞和憂憤,把"石柱"般的女將軍擊倒了,重病纏身的她率領部下於是年七月初返回田州,故鄉的百姓得知女英雄載譽歸來,紛紛前來慰問。她感謝鄉親們的支持,感謝他們培養了壯族子弟成了能征善戰的"俍兵"。她拖著重病之軀,祭告了家廟,厚賞了跟隨她長途征戰的官兵。

精於兵法,抗倭巾幗第一人,瓦氏夫人的功績

不久,瓦氏夫人病逝于田州土官府,終年五十九歲。《明史》有載:"嘉靖三十四年,土官瓦氏以俍兵應圖蘇州剿倭……以殺賊多,詔賞瓦氏及其孫男岑大壽、岑大祿重金。"當時兩個年幼曾孫無力操辦喪事,田州眾多壯族同胞,為她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將她葬于田州東北岑氏陵墓。

結語

後世為了紀念這位生活戰鬥在近五百年前的民族英雄,巴馬的大街上曾建有"瓦氏夫人廟",後遷至巴馬巴定山上,與"岑大將軍(岑猛)廟"並肩而存。對於瓦氏夫人的治軍有方,《倭變事略》、《松江紀略》等史籍有:"以婦將兵,頗有紀律,秋毫無犯。驍勇善戰,軍令嚴明"等記述。王江涇之戰具有明顯的轉折意義,大滅了敵寇的威風,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瓦氏夫人一名女子,一手肩負起對抗倭寇大旗,她的事蹟值得後世人銘記。

參考文獻:

《鎮安府志》

《國防週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