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故事一身冷汗


记得多年前我看过一本日本小说,小说很薄,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日本战国时期,京都接连遭遇各种灾难,战争, 衰败不堪。

一位战场上落败的武士,逃跑到了所罗门城下,当时是冬天,气温寒冷,他在逃跑时把厚重的外套扔掉了,一个人在街上瑟瑟发抖。

连年战乱,城楼经年失修,无比颓败。许多无人认领的尸体,被拖到城楼上丢弃,引得漫天的乌鸦前往觅食,罗生门便更显得荒凉阴森。

武士躲在墙角,思考着自己的前程:

身逢乱世,选择的余地其实很小,要么冻死街头,要么不择手段,去做强盗恶人。

武士迟迟下不了决心,毕竟几天前他还是个骄傲的武士,心头尚存着正义的余晖,如果成为强盗,一时心里的坎迈不过去。

忽然在隐约的光亮中,武士看见死尸堆里蹲着一位老妇,正在女尸头上拨头发。

这一画面极其诡异,让他毛骨悚然。

武士将刀架在老妇脖子上,逼问她在干什么?老妇回答,拔了死人头发去做假发,换钱过日子。

老妇并不觉得这种行为有什么罪恶,她接着做出了辩解:

死人的东西对于死人已然无益,如果能够给活着的人创造一点点价值,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自己这么做,也是因为没有别的办法,不这样就只能坐着等死。

武士听完妇人的话,心结啪地打开了。。

他对着老妇人说“我剥掉你的衣服!你可不要恨我,不然我就得冻死!”

武士说完,剥下老妇的衣服,绝尘而去。

故事到此嘎然而止,大片留白。。

留给了我无限的思考。。

人性到底是善是恶?

咱们从小被教育的儒家孔圣人,他老人家的思想主张,就是典型的人性本善论。

在他的主张里,人性是温顺的,善良仁义的。

另一个跟他相反思想的人,是韩非子,也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在他的思想主张里,人性是恶的,是如同凶残的饿狼一样的。

儒家,人之初性本善这些知识,我们学了很多,这里就不在赘述。

我们来听听韩非子,对于人性是怎么说的:

韩非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本质上只存在一种关系,那就是利益关系,

他说只要有利益,关系再疏远的人都能够好成一团。

一旦伤害到利益,连父子之间也会成为老死不相往来的仇敌。

韩非子说利益面前谁都靠不住,比如夫妻:

夫妻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完全是靠感情来维系的,有感情就会亲近,没感情了就会疏远。

做为丈夫呢,男人到了50岁还会好色,而妻子呢,一过30岁就容颜衰退了。

所以丈夫一有机会就必定会另寻新欢,你说感情能靠得住吗?

在他看来天下没有不好色的男人,如果有,只是因为他口袋里,还没有储存够好色的资本。

韩非子还说,假如做君主的有了新宠,那就更糟糕了,因为要取悦新宠,

君主经常会把自己原先的王位继承人废掉,另立新的太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原先的皇后怎么可能跟丈夫一条心呢?

皇后巴不得自己的丈夫早点死翘翘了,这样自己的儿子就可以早点继位,铲除那些新妃。

韩非子说,别说夫妻了,就连儿子也靠不住:

赵国的赵武灵王就是因为轻信了自己的儿子,早早的把王位传给了他。

结果儿子怕父皇有一天废了自己的太子地位,于是发动了政变,直接登基。

把赵武灵王围困在宫殿里,足足围了三个月,不给吃不给喝,把赵武灵王活活的饿死了。

连夫妻父子这样亲近的人,都不可信,那天下还有谁能信任呢?

韩非子说,古代皇帝和臣子之间就更没有什么情义好讲的,他们之间是经常相互算计的。

那些做大臣的,无时不刻都在窥视着皇帝,一旦皇帝有所懈怠,他们就会杀君篡位。

对于皇帝来说,越亲近的大臣,妻妾,兄弟,就越危险,越需要时刻提防,一不小心你就有可能会遭到他们的毒手。

所以到此可以看出,韩非子在几千年前,就把人性研究的极为透彻。

问题来了,孔子的儒家和韩非子的法家,到底谁是正确的呢?

作为我跟老吴来说,说心里话,我们的梦想是活成儒家。

但我们的偶像是法家。

这两者其实并没有冲突。

儒家是一种理想化的梦想,而法家是去往这个梦想的道路。

不知道有几个人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我记得黄渤曾经说过一段话:他说,过去当他还是群众演员时,他遇到的人都是算计他,欺骗他,占他便宜的人。

而后来当他成为金马影帝,成为主角后,他遇到的每个人都是特别善良的好人。

很显然,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并没有一个盖棺定论。

人性是多变的!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是由你决定的!

当你能给到身边人足够多的利益时,他们的人性对你都是极其善良的。。

当你给不了身边人任何利益,甚至变成他们的拖累时,他们人性中的恶,就会被你激活。。

这就是真相!

别人能伤害你,其实都是你的错,因为你在他们眼里太不重要。

甚至一文不值!

除了父母,每个人对你的好,到最后本质都是伪装,有利益回报的伪装,别人才不会伪装的那么累。

谁会去在乎一个一文不值的人的内心感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