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商學+”解答傳統商學院“終極之問”

導讀:當下商學院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與實踐脫節,也不僅僅是與中國脫節,而是與現實漸行漸遠。未來商學院如何發展?

01 傳統商學院:顛覆?還是被顛覆?

進入21世紀,全球商學院都在深入思考“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三個最基本的問題。

以商學院的MBA教育項目為例:中國MBA教育經歷近30年的發展,成績斐然;但同時,國內對MBA教育的批評從未間斷過。

那麼,商學院管理教育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在筆者看來,問題不是商學院不努力,也不是社會不需要管理人才,而是商學教育模式跟不上時代的需要。

傳統商學院的未來將向何處去,我們應該自問這樣一個問題:顛覆,還是被顛覆?換言之,究竟我們是等著被非主流商學院顛覆,還是我們自行變革、自我顛覆。

作為傳統商學院,我們常常反思以下三個基本問題:商學院為什麼存在?商學院要往哪裡去?未來商學院如何發展?

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的回答,是釐清商學院使命、目標、戰略行動的過程。

02 商學院為什麼存在?

首先,我們要直面“商學院為什麼存在”的理由。我們應該自問三個子問題:

第一,商學院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當評價商學院的排名時、評價商學院教師的水平時、評價商學院產出的成果時,我們發現第一指標、核心指標就是期刊論文。我們暫且不去爭論“論文至上”是否正確,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商學院把“論文產出”作為第一價值貢獻時,自然不會把培養符合經濟社會需求的人才放在第一位。

第二,商學院的核心資源是什麼?

筆者做過多次實驗,讓學生做選擇題:如果商學院不提供學歷、學位,你們還會花錢來商學院讀書嗎?他們幾乎全部回答“不會”。由此可見,傳統商學院的核心資源是政府授予的提供學歷、學位的能力。因此,作為“學位供應商”的傳統商學院,自然會把滿足國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第三,商學院的邊界是什麼?

當我們直面“傳統商學院最關心什麼邊界”時,毫無例外是“學科邊界”。可是,學科邊界在由問題驅動且跨學科的現實管理中卻是微不足道的。問題的癥結由此得出,因為從學科利益出發,所以培養學生的課程體系才會被扯得支離破碎,任課教師才會被固化在一個系或學院的邊界內。可想而知,這樣的制度設計怎麼能培養出符合實際需要的管理人才呢?

只有解決了以上三個子問題,才能釐清商學院的使命。

03 商學院往哪裡去?

“商學院往哪裡去?”這是一個關乎目標與願景的問題,也就是我們應該建成什麼樣的商學院。

當前,國內流行按照西方模式或國內一流大學的模式來辦中國的商學院或管理學院。如果我們逆向思考一下,是否可以學習湖畔大學、混沌大學、青藤學堂的創新理念,結合自身實際,辦個綜合型大學中的獨特商學院?

顯然,照搬西方模式是行不通的。若商學院培養的學生缺失理論底蘊和科學素養,單純以應用技能為導向,試問,如何才能出現中國的管理理論?如何才能培養出中國的管理思想家和領袖型人才?

傳統商學院管理教育究竟應該往何處去?有幾個基本要點需要明確:

一、要培養優秀的、有獨特文化印記的人才。

二、要能為中國或者世界解決實際管理問題。

三、要做出能解決問題的高水平研究。

商學院要回到現實管理中去,要回到人才培養的初心上去。這是根本性目標。

04 商學院如何發展?

最後,要回答“未來商學院如何發展”的問題。這個問題是解決如何從戰略與戰術相結合的角度,來謀劃未來發展的具體行動和佈局。

商學院要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首要問題是轉變商學院管理者和教師的理念和價值觀。時移世易,大學教授的職責已經不僅僅是承擔授業解惑這些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工作,更應該是傳道,是啟迪智慧,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那麼,未來商學院究竟應該如何發展?

如何解決商學院項目化運作、商學院教授的激勵陷阱、商學院組織的體系僵化等系列問題?

需要我們思考如何打破科層結構和官僚治理,構建平臺化、網絡化組織體系;需要我們打破院系和學科之間的籬笆牆,構建開放式、平臺型生態體系;需要我們打破專業和課程相互隔離的格局,建立全人化、素質型人才培養體系。

通過對三個基本問題的剖析,我們有理由認為,當下商學院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與實踐脫節,也不僅僅是與中國脫節,而是與現實漸行漸遠。

我們確實到了該改變的時候。

05 “商學+”:人才培養體系新範式

對商學院來說,要回答好上述三個基本問題,就是要認清人才需求趨勢,通過改變自己,培養出滿足需求的優秀管理人才。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轉變培養制度和培養組織,建立新的組織形式。

一是開放型組織邊界。

商學院不是封閉的組織,而是跨學科邊界、跨區域邊界、跨國家邊界的平臺。面向未來人才發展需求的商學院必將是分佈式、交互式、無邊界的,招生是開放的,培養過程是開放的,辦學主體是開放的,師資選拔是開放的。

二是網絡型組織結構。

商學院組織體系要採取“平臺+項目”的發展模式。商學院內各種資源、資金、人才等要素通過整合全社會的力量而集聚。比如,將有越來越多的社會捐贈者、企業等投入資金;由來自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專家學者參與商學教學,通過不同學科和院系之間相互協同,形成“商學院=管理學院+經濟學院+社會學院+人文學院+工程學院+……”的學科共融、共贏共生、協同發展的網絡格局。

三是學生主導型學習模式。

今天的學生已不再接受知識主導型的學習模式,而是智能啟發式的學習模式。數字時代下,學生獲取信息、知識非常便捷,如果再引導他們採用傳統象牙塔式學習模式,老師只講基本概念、基本模型等這類在靜態社會中所形成的管理知識,商學院就越來越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為培養領袖型人才和管理科學家而存在的商學教育必須是以學生為主導,將教師的價值從技能培訓師、知識傳播者轉化為組織者、協同者和網絡的中心節點。

四是人機共智型教學模式。

靠一本教案吃幾年的“知識灌輸型”教學模式將被徹底顛覆。教師的職業會迎來革命性變革,包括教師的思維方式、認知理念、教學方式、課程體系、知識結構、培養流程、培養主體等將迎來一系列革命性變化。雖然,這種變革會遇到傳統商學院辦學模式的強力抵抗,但只有時代的商學院,沒有不變的商學院,傳統僵化的商學院將會離我們漸行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