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供养僧人不能有高下之心?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皆仁

在世间人看来,漫长的时间是积累大量经验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所以,年长者的经验、知识和技术一定远超年轻人。

其实,世间的经验对于佛法而言,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马鸣菩萨就曾经在《大庄严经论》中讲了一群罗汉沙弥的故事,读罢令人深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施主委托一位尊者,到僧寺之中邀请众僧,但是他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只请年纪大的僧人,而不请年轻的僧人。

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位尊者就以施主的要求,遍请僧寺中年长的僧人,而对于沙弥却是一位也没有邀请。

这时,有沙弥就觉得奇怪,于是上前问道:“尊者,为什么施主没有请我们沙弥呢?”

尊者闻言,很无奈地回答道:“抱歉,施主指明不邀请年少者,因为不能逆施者意,所以我依约而行,其实我也很无奈啊。”

其实,有一个秘密是施主所不知道的,那就是:这僧寺里面的沙弥,都证得了阿罗汉果,而那些年长者,却还都是凡夫。


为什么供养僧人不能有高下之心?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于是,沙弥们就聚到了一起开始了讨论。

最后,他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虽然他们身为罗汉,对于毁誉之事,已经不生增减之心,但是如果施主因为对罗汉有轻视之心,而生诽谤的话,那不但错失了培福的机会,而且还会增加罪业。为了避免施主因此堕入恶趣之中,所以沙弥们还是打算不计前嫌去救他一救。

这些罗汉沙弥用神通力,变成垂垂老矣的模样,一个个发白面皱,长眉缺齿,佝偻着腰,拄着拐杖,行动迟缓地走向施主家中。

施主一见这群由罗汉沙弥变化而成的老僧们,心中高兴不已:看他们这年纪,一定是老修行啊!这下子福报可大了去了!

于是,施主按照最高级别的礼节,将这些老僧们迎到早已准备好的座位上。

这些老僧们颤巍巍地坐下之后,忽然就变成了一群小沙弥。

施主见此情景,惊讶地下巴都快掉了,以为自己眼花看错。

但是当他揉了揉眼睛,定睛再看时,发现眼前的确是一群沙弥。

施主不由地脑洞大开,以为这些老僧是因为饮用了天人所有的甘露,所以一眨眼之间就返老还童变成沙弥的。


为什么供养僧人不能有高下之心?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这时,为首的一位罗汉沙弥微笑看着施主,淡然说道:“别担心,我们即非夜叉也非罗刹,只是因为早先你刻意在供僧时选择年长之人供养,而对于僧福田生起高下的差别之想,怕因此而破坏了你的善根,所以,身为罗汉的我们才特地变化成老僧,希望你可以由此改悔,不要再执迷不悟,而生罪业。”

于是,罗汉沙弥对施主念了一首偈子:“譬如蚊子嘴,欲尽大海底,世间无能测,众僧功德者。一切皆无能,筹量僧功德,况汝独一己,而欲测量彼?”

然后,沙弥对施主又说道:“你不应该用僧人们的外貌老少来衡量僧众们的功德。真心求法的人,是不会用外貌来衡量一个人的,因为他知道,只有智慧才是求法的标准所在。

就算是年纪再小的沙弥,也会有断除诸漏证得圣道者;反之,如果年纪老迈且放逸者,却未必能够证得圣道。

你这用年岁来衡量功德的行为,真是无智之举啊。就像有人想用手臂的长度来探寻海底一样,你想以自己智慧来测量福田,区分高下,那也是极为可笑的。

你难道没有听过世尊曾经说过四不轻经?王子、蛇、火、沙弥都是不可轻视的。

(皆仁注:《杂阿含经》中曾经记载了佛对波斯匿王说四不可轻:一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是不可轻;二蛇子虽小,毒能杀人,又不可轻;三小火虽微,能烧山野,又不可轻;四沙弥虽小,能得圣而有神通,最不可轻。)


为什么供养僧人不能有高下之心?这篇文章告诉你答案


世尊曾经以庵摩罗果做过比喻,有内生而外熟者,也有外生而内熟者,所以,不要轻易地对人下定论,因为如果因缘成熟,往往一念之间便可悟道。

如果你心中还有疑惑的话,可以尽管提问,只是以后再也不要在僧福田上乱生分别之想了。”

施主听了罗汉沙弥的这番话,心中不由地生起了悔意,他登时全身汗毛直竖,立马向着罗汉沙弥顶礼求忏悔道:“先前是我愚痴,愿诸位圣者能够接受我的真诚忏悔。原谅我的过失!从今以后,我在僧众面前,无论是他们年老还是年幼,都一样心生恭敬,再也不区别对待了!”

罗汉沙弥们见他真心悔过,于是就接受了他的忏悔,并为他和他的家人宣说了法义,而施主全家在恭敬闻法之后,因为信心清净的缘故,当下就证得了须陀洹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