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住進新房 90後小夥在家開了間“服裝廠”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 通訊員 李安林 牟玉婷)雲南省昭通市靖安新區是全國最大的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來自市內各區縣9000餘戶貧困戶陸續搬入新家,開始了新的生活。今年29歲的丁昌勳最近在家中開了間“服裝廠”。由於疫情原因,自己原先所在的工廠尚未復工,他便利用客廳與臥室,搭起了簡單的製衣流水線。他也希望,“服裝廠”的成立能成為新生活的開始。

客廳臥室組成“製衣工廠”

在丁昌勳的家裡,一進門就能看到用於裁剪衣服的工作機床。面積之大,幾乎佔了整個客廳。對他來說,每天在這裡操作機器,將已裁剪成型的布料拼接、縫合,就是他的主要工作。另一頭,丁昌勳的母親羅孝文則會用剪刀將成衣的線剪掉。


易地扶貧搬遷住進新房 90後小夥在家開了間“服裝廠”

丁昌勳利用客廳與臥室,在家中開了間“服裝廠”。受訪者供圖


而在房屋的主臥擺放著兩臺縫紉機、兩臺坎車和一臺鎖邊機,屋子也被五顏六色的線和布料堆滿。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間客廳和一間臥室,幾十平方米的面積構成了丁昌勳的“服裝廠”。

1991年出生的丁昌勳在家排行老三。搬入靖安新區前,一家人住在彝良縣柳溪鄉。全家以種玉米為生,收入並不算高。

“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包括我和同村的孩子們都是靠村民幫助才能上學,老師也都是臨聘的”。

據丁昌勳介紹,自己上完小學五年級後便因家庭原因輟學,等到十幾歲開始外出到浙江省桐鄉市一家服裝廠打工。在工廠的7年時間裡,丁昌勳學到了製衣手藝,也產生了自己開設服裝廠的想法。但由於資金問題,遲遲沒能行動。

手藝養家的想法邁出了第一步

今年2月23日,一家人搬入了靖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原本想著搬完家就回到原來工廠上班的丁昌勳,卻因疫情原因,遲遲沒能復工。看到家中房屋很大,一家人根本用不了這麼大空間時,開設服裝廠的想法又出現在他的腦海裡。


“以前沒有房子,也沒有資金,但我一直想過這些事,現在搬進了150平方米的房子,我發現除了廚房和客房用於日常生活起居外,客廳和主臥其實都可以騰出來使用,就跟父母商量了下,在家裡接些活兒”。

自己的積蓄加上和親戚、朋友的借款,丁昌勳投資了6萬多元用於購置設備、原材料,“設備是從浙江台州發過來的,布是從廣東發過來的,我買都是質量好的純棉布料,我身上穿的這件就是我自己做的,鄰居們看我穿在身上好看,質量也好,就跟我買了幾套。”


易地扶貧搬遷住進新房 90後小夥在家開了間“服裝廠”

丁昌勳展示自己製作的兒童成衣。受訪者供圖


目前,丁昌勳的“服裝廠”雖然剛剛起步,但他已經聯繫了外省的朋友幫忙尋找批發商,等衣服做好通過驗收合格後就進行批量生產。


“以前書讀少了,只能靠學門技術來傍身,如今條件改善了很多,我就想專心地拼一下事業,等生意做上路了,我就在靖安新區租個門面,把門店開起來,讓一家人生活越來越好”。

新京報記者 張羽 通訊員 李安林 牟玉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