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爷:品牌驱动背后的商业逻辑

商品分为两个大类别:无限改进型和有限改进型。前者的代表比如汽车、电脑、或者手机,随着科技进步,只要有想象力,可以无休止的改进下去;后者的代表比如可口可乐、农夫山泉、或者啤酒、洗发水……在这个类别中,产品本身的改进是有限的,努力到一定地步后,改无可改,产品品质上大家都没什么明显差异,撕掉Logo,90%以上的普通消费者分不清品牌间的区别。

这时,我们很容易得出第一个简单结论:无限改进型产品依靠产品功能的突破来驱动,有限改进型产品依靠品牌的提升来壮大。为了表达简洁,称之为功能驱动和品牌驱动也行。

但这两个大类的分法也是粗线条的,在不少品类里,并非泾渭分明。尤其“科技”这东西,并非平稳发展,时常会陷入“滞胀期”,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突破。比如日本人当了CRT显像管霸主后,早早就知道液晶时代会来临,可是呢,大家都认为成本使然,一时半会儿不能成熟,就扎堆很多年依旧在模拟显示器里研究“高清”,这个时间段里,其实大家反而是在依靠“品牌驱动”,索尼、松下、日立、东芝、三菱……

雕爷:品牌驱动背后的商业逻辑

那个时代,谁也没办法证明谁的产品更高明。我知道有人会拿索尼的特丽珑,即单枪三束技术说事儿,切,我可是那个时代过来的老人,后期三菱主推的钻石珑,依靠三枪三束加“四倍动态汇聚电子枪”技术,并不比索尼的成像差,甚至公认在屏幕四周聚焦更准确清晰呢。

就这么滞胀很多年后,日本显示器巨头们貌似都快忘记了,说到底,您的行业本质乃依托科技进步“功能驱动”呀,纯靠拼品牌毕竟不是出路。然后,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就是,三星在适当时刻崛起了,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后,果断下巨大赌注,依托全产业链优势,迅速成为液晶时代霸主。可怜的夏普还是“液晶之父”呢,现在惨淡到整天卖厂……

说到底,基于无限改进型产品的企业,产品本身的突破,是命根子。如果不是处在颠覆性技术变革的时期,也可以努力经营自身品牌,把品牌经营出色些,能“续命”——最好例子莫过于乔布斯不在苹果的那几年,那些年里,事实上苹果已经在PC领域全面落后了,但由于前期的品牌底子太好了,居然能撑到乔布斯回来……换个品牌,撑不住三年,多大的家业也折腾光——你看诺基亚是多好例子?

雕爷:品牌驱动背后的商业逻辑

再来看看“品牌驱动”的企业,这个类型里的成功企业,基本上依托两大“杀手级理论”,一个叫“定位理论”,一个叫“货架有限理论”。不用看别人,看宝洁就够了,一想到去头屑洗发水?嗯,海飞丝。想到了营养头皮与发梢?有潘婷。想到了柔顺飘逸?OK,飘柔最棒啦。啥?你是中国人相信草本护发?行,咱给你准备了伊卡璐……什么?你还想到很多次要的卖点?抱歉,超市的货架摆满了!懂?没地方给小品牌那些次要卖点的洗发产品摆放了,货架空间有限!

所以你看,一个毫无科技含量可言的洗发水,宝洁卖了那么多年没有对手。两大理论太猛。

顺便说一句,“王老吉”是依靠“定位理论”成就的,而目前“加多宝”在依靠“货架有限理论”来翻盘——同一个饭馆内,通常不可能摆放两种凉茶,这时,顾客心里想着要“去火”,嘴里点了瓶“王老吉”,服务员随手拿来罐“加多宝”,这一过程顺理成章,毫无违和感。

雕爷:品牌驱动背后的商业逻辑

不过,有限改进型也有痛苦,和那个科技的滞胀期不同,有限改进型今天遇到两大颠覆——首先是电子商务带来的渠道颠覆:货架不是有限,而是无限了。在天猫开个店比吃白菜都快,想卖多少品种的洗发水都有地方……其次,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人们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就目前而言,传统报纸、杂志、电视这三大传播手段,统统瞎菜,每个月都在流失老顾客,而九零后,一切的注意力都在手机和Pad那小小屏幕上。

上面那些,还是从企业角度出发,从消费者角度呢?主要又分成两个层面:“功能获得”,和“情感获得”。对应着上面的理论——购买“功能驱动”型产品时,消费者更看重“功能获得”,购买“品牌驱动”型产品时,更看重“情感获得”。偶尔有企业打穿了,“穿越型打法”成功,我靠就牛逼大了——你看iPhone,本来消费者是购买其功能的,结果额外大量的“情感获得”,碉堡了!

文 | 雕爷

版权声明 |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