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皮书”:出版史上的一个罕见现象,其作用和影响始料未及

“灰皮书”是我国出版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在世界出版史上亦属罕见。

20世纪60年代为“反修斗争”,根据中央的要求,我国编译出版了一批“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资料”,被称为“灰皮书”。这批书当时是“反修斗争”的重要参考资料。

为批判修正主义,中央成立了“灰皮书”的编辑机构

《“灰皮书”:回忆与研究》(以下简称《“灰皮书”》)一书涉及的主要是由中央编译局负责的这部分“灰皮书”的编译出版工作。

编译局国际室成立后,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一批青年编译工作者从事的就是这份工作,他们一方面不断完成中央交下来的“临时任务”,如为领导或写作班子查找马克思或者列宁的某一句话,为某一国际组织核查某一历史事实;

另一方面系统编译“修正主义者、机会主义者”的著作。他们先开列出一份“修正主义者、机会主义者”名单,然后同人民出版社合作,按照名单到京沪宁各家图书馆寻找这些人的著作,编出《修正主义者、机会主义者著作目录》,根据重要性向人民出版社推荐翻译这些人的代表作,同时自己也编译这些人的言论,如《伯恩施坦言论》、《布哈林言论》等,并翻译这些人的著作,如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

当年从事“灰皮书”编译工作的不仅仅是编译局和人民出版社,还有一些其他单位的同志。例如中联部就编译了《托派第四国际资料》,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编号发行。

《哲学研究》编辑部组织翻译了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赫鲁晓夫言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勃列日涅夫言论》,都是作为“灰皮书”内部发行的。

此外,还有从“灰皮书”延伸出去的“黄皮书”,以文艺作品为主,也是内部出版发行的。不过“灰皮书”的核心部分,是编译局和人民出版社合作翻译出版的“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著作和言论,这是“灰皮书”的源头。

“灰皮书”打开了一扇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窗口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灰皮书”的编译不仅仅服务于“反修斗争”,它还给我国读者提供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打开了一扇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窗口,为深入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食粮。

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灰皮书”流入社会,成为有关研究人员的重要资料和某些青年人的启蒙读物,最后被纳入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影响是始料不及的。

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得益的是这些直接参加编译的人员,因为他们直接接触到这些资料,所以有可能对看到的东西进行思考、研究。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革”,也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在这种形势下,这些老同志多年来积累在心中的疑问被提出来,开始寻求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答案。

多年编译“灰皮书”所获得的知识,研究“灰皮书”所得出的众多新观点,开始发挥作用。正是这些同志在“文革”结束后投身于拨乱反正的工作,才能够迅速对一些被歪曲的历史、对历来被看作“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东西进行反思,并依据确凿的材料作出新的评价。

近年来,“灰皮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媒体报道过有关“灰皮书”的历史及其对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对于这段历史,当事人深感有责任把自己亲身的经历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史料。

为此,编译局和人民出版社的一批老同志写下了自己参加这项工作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也记下了改革开放后他们对“灰皮书”的重新认识与研究的情况。

“灰皮书”脱“灰”了,其中部分进入《人民文库》,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史料

对被看作“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的那些著作,《“灰皮书”》一书采取了这样的态度:第一,应当承认其出现和存在都有其理由;

第二,其理论主张正确与否,不是某领袖或者理论权威能够说了算的,需要历史实践的检验;

第三,这些理论主张无论是对是错,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共运史留下的遗产,是苏联留下的遗产,值得进一步研究。

要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原因、苏联解体的缘由,这些著作都是不可忽视的。

“灰皮书”:出版史上的一个罕见现象,其作用和影响始料未及

《“灰皮书”:回忆与研究》,郑异凡主编,漓江出版社出版。

现在这些“灰皮书”脱“灰”了,曾经被当作“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著作的“灰皮书”,不再是“禁书”,其中有一部分进入了人民出版社的《人民文库》,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

《人民文库》的出版《前言》写道:“我社决定从历年出版的2万多种作品中,精选出一批在当时产生过历史作用,在当下仍具思想性、原创性、学术性以及珍贵史料价值的优秀作品,汇聚成《人民文库》,以满足广大读者阅读收藏需要,积累传承优秀文化。”这部分“灰皮书”能够进入《人民文库》,说明我们对人类文化遗产采取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这是认识的进步,是历史的进步。

《“灰皮书”》一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篇”,是关于“灰皮书”的回忆文章,是参加“灰皮书”的编译和出版工作的同志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研究篇”,是“文革”后研究“灰皮书”的文章,主要是最初提出新观点的文章。作者们后期有更为深入的研究专著,不过总的说来,我国对“灰皮书”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有些人物几乎没有触及,有些人物的著作虽然也有研究文章出现,但深度和广度都还有待提高。

第三部分“遗存篇”,是历史资料,如选自《外国政治学术书籍编译工作简报》的文章,“文革”时期编写的“人民出版社出版工作两条路线斗争大事记”摘录等等,都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研究员、资深翻译家)

阅读链接

“灰皮书”小史

“灰皮书”是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延续到1980年为止将近20年间出版的一批特殊书籍,是为了配合党中央针对苏联共产党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反修斗争”特别是中苏大论战的需要而编辑出版的。当时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安排,在中央编译局等有关单位的规划、编译和协助下,由四家出版社负责组织出版这批著作,都是作为“反面教材”,封面一律用灰色纸,不作任何装饰,统称为“灰皮书”。

“灰皮书”均为内部发行,封面、扉页上都印有“供内部参考”或“供批判用”的字样,分甲、乙、丙三类,限定发行范围,甲类最严,编号发行,如托洛茨基等人的著作,购买和阅读对象都有严格限制。(夏荷辑)

本文原载于2015年12月14日北京日报,原标题为《“灰皮书”的作用和影响始料未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