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北環環隧2020年通車 北京首個複合型地下三層環廊

一、城市副中心北環環隧2020年通車 全長1.5公里 系北京市首個涵蓋城市交通與市政職能於一體的地下三層環廊

2020年通州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北環環隧2020年通車。

北環環隧是北京市首個涵蓋城市道路交通與市政職能於一體的地下三層環廊。北環環隧2011年開建,2013年主體結構完工,此後一直處於調試運行階段。

城市副中心北環環隧2020年通車 北京首個複合型地下三層環廊

這個深埋(深達19米)在北關北街、新華東路、永順南街、北關中路地下,主隧全長1.5公里的環形隧道,設有單向雙車道和一條應急車道,限高2.8米,寬度約16米,繞行一圈在5分鐘左右。

在行車層上方還有與隧道十字相交的人行通道層,與周邊寫字樓相通,行人無需走到地面穿過馬路,就可以在不同樓宇間穿梭。

地下二層為通風、出線、投料和設備夾層,佈置有部分通風和電氣設備的安裝空間等,主要為綜合管廊層服務。

地下三層是市政綜合管廊層,2.8米淨高,包含水、電、電信、有線電視、熱力和氣力垃圾輸送等管線。

通過環隧的22個出入口,可通向周邊商業建築、寫字樓和配套公寓的地下停車場。實現地下交通連接,有效淨化地上路面交通。同時,設備夾層與綜合管廊,將包含水、電、氣、熱、真空垃圾收集等6條管線。此外,還有4個出入口,接駁周邊地面市政道路。

行車道、停車場、市政管線都在地下,並與地鐵線路、地下商業設施交會貫通;地面0.5平方公里範圍內都將變為“無車區”,只提供給行人和自行車通行。

通過上圖可以明確看出,北環環隧主要服務於運河商務區北區,連接新光大中心、綠地中央廣場、新北京中心、世界僑商中心等。

城市副中心北環環隧2020年通車 北京首個複合型地下三層環廊

城市副中心北環環隧2020年通車 北京首個複合型地下三層環廊

二、北環環隧將具有垃圾真空運輸、緊急事件自動處置、降塵吸附、交通導流等複合功能

  1、垃圾真空運輸告別垃圾桶

  北環環隧的設計、施工、管理“一體化”。地下綜合管廊一改過去鋪設市政管線的方式,維修時不用再反覆開挖路面,在後期運營維護上更規範和方便。在綜合管廊層下方,還為地鐵線路預埋了管道,未來修建地鐵時不用再“掘地三尺”。包括軌道交通在內的多個部門統一規劃和建設,告別了反覆施工鋪設,減少設計偏差和施工浪費。

  綜合管廊層的氣力垃圾輸送管,也是一項“黑科技”。北投集團通城公司規劃技術部副部長方君介紹說,商業樓宇內每天產生的垃圾放入專門的垃圾投放口,進入垂直的垃圾管道。當垃圾達到一定重量之後,垃圾站內的抽氣裝置會自動啟動,以每小時70至80公里的速度吸入垃圾並輸送至管網。

  這個過程完全自動化操作,未來環隧所服務的區域將不會出現垃圾桶、垃圾車,垃圾收集分離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廢氣,也會統一經過除塵除臭處理才會排放到大氣中。

  2、智慧交通自動處置緊急事件

  北環環隧配有智慧交通系統,通過流量檢測、智能交通指示信號等措施,優化隧道車輛通行,減少擁堵。

  系統不僅可以通過紅外線、視頻監控等實時檢測車輛流量,還可以判斷、處置緊急事件。系統通過數據分析和處理,在監控管理人員輔助下,針對交通事故、火災、堵車等不同情況,啟動不同級別的應急預案。

  例如隧道內發生火災時,系統將向綜合信息中心的監控人員報警,由監控人員確定緊急事件級別後,系統啟動相應級別應急預案,自動調整隧道內風機方向,減弱起火點風力,並通過交通流控制功能,儘快疏散隧道內車輛。

  3、對汽車尾氣進行降塵吸附

為達到綠色建造標準,系統還設計利用電磁吸附裝置,對隧道排出的汽車尾氣進行PM2.5降塵吸附。

  4、交通智能導流

隧道有4個出入口與市政道路接駁,為避免出入口發生車輛擁堵,未來將考慮根據地面、地下實時車流情況,通過隧道內閘機抬降、路面紅綠燈變燈等措施配合,緩解交通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