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陪你慢慢變老

幸福,就是陪你慢慢变老

圖① 瀋陽市文藝組織經常有志願者下基層到社區,給居家養老中心的老人們表演,為他們帶去歡笑。

圖② 免費給老人剪指甲、修腳是瀋陽市許多居家養老中心日常服務項目。

圖③ 瀋河區民之惠居家養老中心圖書室、繪畫室給喜文弄墨的老人提供了好去處。

本報記者 孫潛彤攝

“今朝一歲大家添”。每個人都不可避免慢慢地變老。可有個城市很著急,為啥?老齡化速度太快了。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達20%(或65歲以上比例達14%)即為深度老齡化。目前,這個城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187萬,佔總人口的25.1%,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7.9%),提前進入超老齡化社會。其勢不可擋,至2027年老年人口將增至300萬左右。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趨勢加速,“我該去哪兒、怎麼養老”,一系列養老服務問題迫在眉睫。

非常之難便有非常之舉。這個城市接連出大招,探索居家養老服務的新模式,一點點化危為機。它就是遼寧瀋陽市。

護工小張的故事

小張全名叫張文靜,這姑娘可不簡單。2017年她以養老護工的身份被邀請到央視綜藝做節目,很多觀眾被這個“不怕用手替老人摳便”的年輕人感動了。

“很多人好奇月薪多少才能幹這又髒又苦的活,可我覺得這不是錢的事。”小張認為“95後”年輕人也有愛,看到那些爺爺奶奶生活不能自理,就想能幫啥就幫啥。

小張現在“升職”了,是瀋陽市鐵西區永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店店長。她特別理解老人不願離開家養老的想法。一是家裡比較自在,二是省錢。鐵西區老職工多,月退休金不高,一般在2000元至3000元,他們把經濟賬算得比較細。對那些失能老人來說,全天保姆僱不起,無人照看又很痛苦,洗澡、理髮都是難事。小張說:“瀋陽建設的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或服務站就在居民身邊,就地就近解決養老需求,老人有何需求我們隨叫隨到。許多上門服務由政府買單,老人可以不花錢、少花錢,多幸福呀。”

時間長了,小張和她的姐妹們跟社區裡的老人們都處成了“親戚”。有位老人在疫情期間一直沒出門,頭髮長得亂蓬蓬,小張知道後,和另一位護工登門給老人理髮,還帶著特殊助浴設備,幫助老人洗浴、搓澡。面目一新的老人照著鏡子抿嘴樂起來,“這孩子比咱閨女還親”。現在老人有啥事都第一時間想到找小張,包括上醫院看病,都是小張負責叫車一路陪同。

這些“嵌入”小區裡的多功能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像一朵朵小花,在瀋陽數百個社區星星點點地悄然綻放,5年增長了10倍。即使暫時沒有條件的社區,也逐步設立日託和日間照料站,為那些不願離開家的老人提供生活服務、健康管理、娛樂活動等,讓老人們在家門口實現一站式養老。

化解問號靠實惠

調查顯示,瀋陽有九成以上老人表示願意選擇居家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養老院有啥區別?服務是否到位?如何收費?這些問號都是退休後的于濤最關心的,為此他和兒子一起四處比較。

于濤的兒子住在瀋陽渾南區浦江苑小區,萬佳宜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在小區門口。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于濤先在這裡吃了幾頓飯。10元錢的自助餐,三菜一湯,一葷兩素。“我最愛吃這裡的肉段,好吃。”于濤說肚子滿意腦子就基本滿意。

讓于濤滿意的地方還有許多,比如場地大,服務中心佔地1000多平方米;功能全,要“文”的,有舞蹈、棋牌和文化教室,要“武”的,有檯球、乒乓球等健身設施,社區裡的老人免費使用。“這裡真不錯,有玩伴又離家近,在這裡吃住都挺好,兒子基本不用操心了。”于濤索性在這裡辦理了全託,常住下來。

這家服務中心負責人張營營介紹,該中心屬於公建民營,區民政局免費提供房子,民營企業萬家宜康集團通過投標取得運營資格,在水、電、氣、暖等方面享受政府優惠政策。目前企業在瀋陽的6家連鎖店平均投入200萬元,每個店有廚師、護工10名左右。針對社區不同老人的個性需求,服務中心也有不同的護理服務等級。像于濤這樣能自理的全託老人,每月全包價在4000元左右。

瀋陽的養老服務模式並不整齊劃一。從投資主體看,既有公建民營的,也有民建民營的。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在服務功能上也各有側重。像大東區仁愛暢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服務模式是機構+社區+居家。于洪區五彩陽光城的模式為地產+居家+社區+機構+醫療。

建一個什麼樣的服務中心,居民有發言權。瀋河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規劃設計就多次召開居民見面會,按需裝修、添置設備。祥頤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按需定製,開辦了20個老年興趣班,吸納800多名會員,發揮了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功能。用瀋陽市民政局領導的話講,儘管規模有大有小,但這些居家養老機構大多結合自身優勢,摸索出可持續發展的盈利點,初步具備自我“造血功能”。

“硬招法”補上短板

破解養老難,瀋陽市的投入不算小。2019年,瀋陽財政安排各項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資金4.25億元,其中,對居家養老服務投入1.71億元,比上年增長35%。近年來瀋陽每年投建區域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00個、改造社區養老服務站300個,新增規模已經比5年前提速了10倍。但為何還是讓人感覺不夠用?

瀋陽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張葛坦言,目前,養老服務設施供給仍是短板。“儘管我們多措並舉加大養老服務設施供給力度,但與日益增長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相比仍顯不足。這就需要靠硬招法。”

2019年10月,《瀋陽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正式實施,這是瀋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對居家養老服務進行系統性規範。《條例》明確了“錢從哪裡來”,政府應在地方留成的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不低於55%的資金用於養老服務業,並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並對支出、建設劃出硬槓槓——每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補貼由50萬元調整到最高100萬元,社區養老服務站由10萬元調整到30萬元。新建居住區按照每百戶建築面積不低於35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居家養老服務設施。

跟著條例細則走,瀋陽市居家養老服務也從“助餐、助潔、助浴、助行及代辦等生活照料服務”發展到健康管理、精神慰藉乃至法律援助等更深層面。

83歲的李紹英覺得比打掃衛生更需要的是有人陪說話。老伴意外去世後很長一段時間李紹英都是衝牆自說自話。現在社區護工每月上門提供30小時至45小時的免費居家養老服務,包括聊天。除了護工,還有服務中心介紹來的志願者,推著輪椅帶她到社區去看幽默雜技表演。李紹英老人開始覺得日子有滋味了。

政府向居家養老中心(站)購買服務不是無條件的,為老人服務是否提供到位、好不好,需經過電話回訪居民確認。瀋陽將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落實情況納入社區績效考核,並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居家養老服務好壞由居民、社區和民政三方打分進行星級評定,根據評定結果給予區域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5萬元到13萬元、社區養老服務站2萬元到4萬元的運營補貼。萬佳宜康有3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獲評5星級,現在他們可有積極性了。

“看起來挺美,幹起來挺累。”仁愛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舒暢感慨。因為剛剛試點,政府購買服務的錢還沒到位,許多居民覺得幾元錢的上門理髮費依然是貴。很多老人不習慣(其實是不捨得)花錢買服務,政府掏錢補貼,很多人仍不買賬。而老人們也有吐槽的地方,護工素質參差不齊,服務標準不一。建設的速度上來了,怎麼保證質量,也是一個問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孫潛彤 通訊員 白立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