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讓父母知道的事情

敢不敢讓父母知道,其實也是習不習慣讓父母知道,是平時跟父母之間的溝通的習慣狀態。報喜不報憂,似乎都是擔心對方為自己擔心,也有因為害怕父母生氣而不敢說的,也有因為感覺得不到父母的回應懶得說的。

如果平時內心的溝通就比較缺少,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候就交流表達真實內心想法和感受比較少的話,很自然,如果不跟父母在一起,有的事情就更不想讓父母知道,如果更明確是不敢,是害怕讓父母知道的話,可想而知,平時就是害怕交流讓父母知道真實的情況,尤其是壞消息。這樣的情況當事人預計父母知道真實情況之後,肯定是不高興的。擔心父母擔心的,還算是比較好的狀況了,如果是害怕父母生氣的,感覺就比較慘,一般發生了不好的事情的時候,內心都是期待可以有人可以關心瞭解,可以支持幫助,可以得到溫暖的愛,親人的人不管怎麼樣,可以瞭解到,可以交流,可以有精神上的支持,自己也會感覺挺好的,每個人都需要都希望可以有溫暖的,可以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的親密關係,這是從嬰兒期就開始有的需要,每個人都需要,只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觀察細緻入微,從小就是如此,還會表達自己的共情和理解,接納,喜歡,這樣的家長從小給孩子的感覺就是,不管自己說不說,家長都能看到,知道自己的情緒心態,還可以估計到大概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即使自己沒有跟家長說,但好像家長總是可以知道,尤其是小時候,孩子發生什麼事情,只要家長關注仔細,當然都是可以知道的,家長知道即使是不大好的事情,也不會簡單粗暴地對待自己,還可以接納自己,給自己交流,改變的機會,還會耐心提供建議,鼓勵自己繼續嘗試去做,這樣的抱持的愛的氛圍慢慢習慣了之後,孩子長大了也會習慣跟家長交流內心真實的感受和想法,發生的事情的,因為表達之後可以得到愛的感覺,而不是被指責被生氣的感覺。

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之後,遇到各種事情也願意跟家長交流,即使家長可能已經給不了實際上的幫助了,該自己要去面對處理的事情,還是得自己去做,但可以提供抱持的愛的氛圍和精神上的支持,孩子還是很樂意去交流的,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要是自己的事情,都願意跟家長聊聊。

不敢让父母知道的事情
不敢让父母知道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