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前言: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農民軍經過多年艱苦奮戰,終於在1644年3月一舉攻入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的統治。當是時,大順軍擁兵百萬,其勢如日中天,軍威聲震天下。

而與李自成齊名的農民軍領袖張獻忠呢,此時雖然也建立了大西政權,但是,大西軍的軍力比較薄弱,遠不能同李自成大順軍相比。一山不容二虎,為了躲避大順軍的兵鋒,避免跟李自成發生火併,張獻忠審時度勢,放棄了武昌,進入湖南;隨後又攻入四川,佔領成都,落下腳來,開始進行大西政權的建設。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大順農民軍的領袖李自成

大順軍與大西軍的領袖都是突然犧牲,導致軍心大亂

歷史風雲突變!

李自成大順軍在山海關遭到吳三桂與滿清八旗精銳的聯合突襲,損失慘重。李自成不得不退出北京,經山西一路撤回西安。

清軍在吳三桂的配合下,一路窮追猛打。大順軍不復昔日的風采,在清軍的追擊之下,從未能夠進行有效的阻擊,基本上是一觸即潰,狼狽而逃。

最終,李自成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之下,屢戰屢敗,被迫放棄了西安,向南方轉進。1645年5月,李自成親自去偵察地形,突然遭到地方團練的襲擊,不幸死於湖北通山縣的九宮山地區。在他身後,留下了數十萬大順軍餘部。可惜的是:這數量龐大的軍隊由於李自成的死,而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大順軍將士毫無鬥志,彷徨無計,不知道出路究竟在何方。

無獨有偶,清軍在消滅了李自成大順政權和南明弘光朝廷以後,兵鋒立即轉向四川,開始攻打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大西農民軍的領袖張獻忠

張獻忠因為過於輕敵,親臨前線;結果,在西充鳳凰山地區,張獻忠遭遇到清軍的偷襲,中箭犧牲了。

領袖遇難之後,大順軍與大西軍各自的艱難歷程

李自成不幸遇難以後,他親自率領的、從西安撤出的主力部隊,加上大順政權駐守德安四府的白旺所部,尚存兵力二十餘萬之眾。另外,由李過、高一功統率的、駐守陝北的大順軍,會合了駐紮在甘肅、寧夏、青海等西北地區的大順軍部隊,也正在經四川向湖廣地區轉進。

所有的大順軍餘部加起來仍有數十萬之多,在當時的中國,這應該稱得上是一支舉足輕重的軍事力量。

但是,大順軍的領袖人物李自成、劉宗敏已經犧牲,軍中再無具有崇高威望的領軍人物;而且,在清軍的窮追猛打之下,大順軍屢戰屢敗,士氣低落;軍制也完全被打亂了。許多高級將領手中沒有掌握多少兵力,反而是很多下級將領卻是手握重兵,實力雄厚。這種情況導致大順軍餘部軍令不行、政令不通,陷入了各自為政的境況。

而大西軍則是另一種情況。

在張獻忠犧牲後,大西軍受到清軍的猛烈打擊,傷亡巨大。在危急時刻,以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為首的大西軍將領們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大西軍以後的出路。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以後,大家統一了意見,決定全軍撤離四川,轉進貴州、雲南。

當時大西軍所餘部隊雖然很少,但是大西軍的政令、軍令仍然保持著統一。因此,全軍上下立即按照會議部署,展開了行動。他們擊破了前方南明軍隊的堵截,甩開了後邊清軍的追擊,進軍迅猛,出四川,過貴州,最後轉進到雲南。

進入雲南之後,大西軍採取了正確的政策措施,得到了雲南人民的擁護。於是,大西軍在雲南站穩了腳跟,很快就平定了雲南全境。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大西軍轉進雲南地區

佔據雲南後,大西軍領導層施行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經濟、整頓軍隊的政策方略。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雲南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整個社會經濟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就這樣,在大西軍的治理下,雲南成為那個時代整個中國的一片樂土。

大西軍在這段時間裡,也加強軍備建設,大力發展軍力;廣招雲南各族的勇武之士,並且訓練出一支獨特的戰象部隊。一時間,大西軍發展到幾十萬之眾,兵強馬壯,士氣昂揚。

大西軍在雲南的發展經營,使後來的聯明抗清鬥爭擁有了一塊堅固的根據地。

大順軍與大西軍先後採取聯明抗清的政策,加入到南明反清的行列之中

群龍無首、各自為政的大順軍餘部,在彷徨無策中,竟然不顧國仇家恨和民族大義,紛紛接受了清廷的招撫,投降了清軍。後來,由於清朝地方官員對他們的百般歧視和防範,加上他們不願遵從清制剃髮易服,所以,他們又反正過來,把隊伍拉到了湖南地區,投靠了南明的湖廣總督何騰蛟。

何騰蛟出於傳統偏見,對大順軍懷有深深的敵意。他認為大順軍是逼死君父的逆天巨寇,因此對歸順過來的大順軍並不倚重,反而處處掣肘,暗地裡對他們進行分化瓦解。在這種情況下,大順軍餘部只能另尋出路了。恰好此時從西北地區撤離的大順軍在李過、高一功的帶領下,進入了湖北境內。於是,投靠何騰蛟的大順軍餘部除了少部分外,大都前往湖北,與李過、高一功所部會師了。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李過、高一功統率的大順軍

會師之後的大順軍餘部,在南明隆武朝廷的湖廣巡撫堵胤錫極力爭取下,加入了南明抗清的行列。隆武帝對李過、高一功封侯晉爵,把大順軍餘部改稱為“忠貞營”。

從此,大順軍餘部聯明抗清,開始了將近二十年的反清鬥爭。他們先是擁戴南明隆武帝;在隆武朝廷覆滅後,他們又加入了南明永曆朝廷,繼續與清軍進行不屈不撓的堅決鬥爭。

但是,大順軍在南明抗清鬥爭中雖然很堅決,但是,他們的戰績卻不足稱道;他們雖然兵力龐大,卻始終沒能製造出多大影響,更未能成為南明抗清的中流砥柱。

反觀大西軍在抗清鬥爭中的表現,則是另一番壯觀景象。

在雲南站穩腳跟以後,大西軍領導層沒有小富即安的心態。他們並不滿足於在雲南地區割據稱雄。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人具有深遠的戰略眼光,他們放眼全國,準備與滿清決一死戰,逐鹿天下。

1650年,大西軍領導層經過商議,為了取得各地反清軍民的支持,決策要聯明抗清。

幾番周折之後,大西軍與南明永曆朝廷達成協議,加入了永曆朝廷。孫可望派兵進入貴州、四川,嚴厲打擊那些不抵抗清軍、專門禍害百姓的南明地方軍閥,收編南明軍隊,整頓軍紀,加以整訓,提高了南明軍隊的戰鬥力。同時,也保證了軍令的暢通無阻。

1651年底,清軍攻佔廣西全境,永曆朝廷失去了立足之地。永曆皇帝走投無路,不得不逃往雲南,依靠大西軍的庇護。

孫可望把永曆皇帝接到雲南以後,毫不客氣地把永曆朝廷中那些昏庸無能、只會搞黨爭、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的大臣殺的殺,抓的抓,使朝廷中不再烏煙瘴氣。自此開始,孫可望執掌了永曆朝廷的朝政大權,確保了朝廷政令的統一。而永曆皇帝只是成為了大西軍反擊清軍、號令天下反清義師的一面旗幟。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影視劇中的永曆皇帝朱由榔

1652年,在孫可望的主持下,以大西軍為主的南明軍隊展開了針對清軍的大反擊。

一出雲貴,大西軍就向世人展示出強勁的戰鬥力。

大西軍兵分三路:一路由孫可望親自率兵攻入湖南,所向披靡;一路由劉文秀率軍進入四川;劉文秀大軍所至之處,就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席捲四川。駐防四川的清軍各部一觸即潰,明軍很快就收復了幾乎四川全境;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躲到保寧一隅,驚恐萬狀,意欲放棄保寧,逃往漢中。

另一路大西軍則是由李定國統率,進入廣西作戰。李定國所部一路急進,所向無敵,一舉攻取桂林。駐守桂林的清朝定南王孔有德眼見大勢已去,自焚而死。明軍分兵出擊,很快就收復了廣西全境,兵鋒直指廣東。廣東的清軍膽戰心驚,清朝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把廣東各地的清軍集結起來,龜縮在廣州城中,惶惶不可終日,拼命向清廷告急求援。

大西軍的攻勢銳不可當,清廷急忙派遣敬謹親王尼堪率滿洲八旗精銳,從北京出發,進軍湖南,迎戰大西軍。在此情況下,孫可望調令李定國率部回師湖南,打擊這股八旗精兵。

李定國立即從廣西趕到湖南,他針對八旗兵的驕狂輕敵,決定設伏圍殲這股清軍主力。於是,李定國命令明軍詐敗,在衡陽附近,引清軍進入了包圍圈。一聲炮響,明軍紛紛殺出,清軍措手不及,被打得暈頭轉向,爭相奪路而逃。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大西軍名將李定國陣斬清朝敬謹親王尼堪,大敗滿清八旗精兵

衡陽一役,李定國陣斬滿清敬謹親王尼堪,重創了自詡“天下無敵”的滿清八旗精銳。

經過桂林、衡陽兩次大戰,李定國威震華夏,史稱“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在那段歷史歲月裡,大西軍所迸發出的駭人的強大戰力,一度迫使清廷產生了放棄西南七省,與永曆朝廷劃江而治的想法。

自從走出雲南、參加抗清作戰以來,大西軍以其驕人的戰績,成為全國抗清的主力;他們被中國各地的抗清義軍視為反清復明的中流砥柱。

兩相對比之下,人們不覺產生了強烈的疑問:在雙方領袖犧牲之後,大順軍足有數十萬之多,兵力可謂極其雄厚;而大西軍在清軍的偷襲之下,損失巨大,僅餘幾萬人馬。而後,大西軍又從四川突圍,經過貴州,殺到雲南,一路上傷亡也極其慘重。可以說,依照當時的兵力情況,大順軍餘部遠遠地勝於大西軍;他們應該在抗清鬥爭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取得更優異的戰績才對啊。可是,在南明抗清的歷史上,大順軍卻未能發揮自己應有的水平,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思來想去,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領導核心問題

李自成遇難以後,大順軍失去了領導核心。

由於李自成死得非常突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李自成並沒有指定明確的接班人。而大順軍中具有崇高威望的第二號人物劉宗敏,已經在李自成生前就被清軍俘虜殺害了;軍師宋獻策被俘之後,無恥地投降了清軍;牛金星、顧君恩等文臣看到形勢不妙,都紛紛乘亂逃跑了。

一句話,大順軍原來的領導體制消亡,失去了統一的指揮系統。

在李自成親自率領的這一路大順軍中,地位最高的大將是田見秀,可是此人卻只是一個性格寬厚的老好人,不具備承擔危局、重整旗鼓的政治能力;其他的重要將領袁宗第、劉芳亮、張鼐、吳汝義等人也都才具不足,並且在一連串的失敗打擊下,個個垂頭喪氣,毫無鬥志。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大順軍的高級將領田見秀、袁宗第、張鼐

高級將領在危急關頭的表現,直接影響到整個軍隊的士氣。大順軍自此開始,軍心渙散,低級將領們擁兵自重,大家各自為政,再也不復昔日的隸屬關係了。雖然這路大軍此時尚有二十萬之眾,可是他們之間已經變成了極為鬆散的同盟關係了。

正是因為這部大順軍喪失了領導核心,未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所以導致了軍隊士氣低落,軍心不振,陷入極為混亂的境地。他們侷促於湖南平江、瀏陽一帶,對下一步如何發展毫無頭緒,茫然失措。

如此龐大的一支軍隊,引起清廷的高度重視。清朝地方官員佟養和屢次招撫大順軍;而大順軍又想投靠南明朝廷。就這樣,這支大順軍在南明和清廷之間搖擺不定,忽而降清,忽而投明,翻來覆去,毫無定見。

直到李過、高一功率領的西北大順軍從漢中南下,經四川來到湖廣地區之後,田見秀他們才率部前去與之會合。在李過、高一功的堅持下,大順軍才算統一了意見,接受南明官員堵胤錫的邀請,加入了南明隆武朝廷,被隆武帝冊封為“忠貞營”。從此,大順軍餘部開始堅定不移地聯明抗清,一直堅持鬥爭到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

大西軍方面的情況就簡單的多了。

張獻忠中箭犧牲後,原本就執掌兵權的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位將領(他們都是張獻忠的養子)立即召開緊急會議,針對當前的危急境況,商議今後的出路。

經過一番商討之後,大西軍領導層決定放棄四川,進軍貴州,再攻取雲南,另建根據地,圖謀發展。

大政方針一定下來,大西軍就嚴格執行這個戰略計劃。

由於孫可望等四位將領在軍中久掌兵權,威望很高,他們又剷除了干預軍政的破壞分子——張獻忠的皇后和丞相汪兆齡,確保了政令、軍令的統一。因此,大西軍餘部雖然兵力不多,卻是凝聚力極強,保持了眾志成城的戰鬥力。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大西軍的領軍人物——孫可望

大西軍從四川撤退,一路血戰,經過貴州,直趨雲南。由於大西軍採取了嚴明軍紀、不犯百姓的政策,又取得了雲南黔國公沐天波的支持,所以,大西軍很快就消滅了雲南的敵對勢力,平定了雲南全境。

在這個過程中,大西軍形成了以孫可望為首的四將軍制的領導階層。孫可望在張獻忠時期就地位很高,素有威信和聲望,又識文斷字,極富才幹,理所當然地成為最首要的領導人。而李定國、劉文秀等人又都是識大體、顧大局的智謀之士,因此,大西軍領導層很是穩固,軍政方略都能夠得到很好的執行。

正是因為大西軍餘部有了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層,所以,大西軍才能在危急關頭,及時正確決策,轉進雲貴,擺脫覆滅的危險,建立了新的基業,進而發展壯大,敢於跟清廷一決雌雄,爭奪天下。

二.建立根據地的問題

大西軍在平定雲南以後,潛心發展。他們對百姓秋毫不犯,注重恢復生產,保護民間貿易,發展經濟;孫可望下令加強對雲南礦山、井鹽等礦產資源的管理,改革稅制,以此增加財政收入,從而減輕雲南人民的賦稅負擔,緩解了社會矛盾。大西軍的這些政策措施,贏得了雲南人民的支持和擁戴。

孫可望還很注重團結雲南的少數民族。他採取措施,多方籠絡少數民族的上層人物,拉攏他們成為大西軍的將領。大西軍摒棄明朝官僚傳統的民族偏見,對少數民族人民一視同仁,贏得了他們的衷心擁戴。雲南各族人民中的勇武之士紛紛加入大西軍,而大西軍將士們對他們也極為厚待,使他們對大西軍產生了強烈的熱愛之情;他們積極參加大西軍的建設,像大西軍以後威震天下的戰象陣隊,就是少數民族將士們建立起來的。

孫可望等人一面發展生產經濟,一面加強軍隊建設。大西軍在雲南廣開兵源,擴充軍隊;整肅軍紀,加強訓練;並且利用經濟活躍起來的雲南物力,建立了一整套軍需供應體制。這一體制在大西軍走出雲貴,角逐天下的時候,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一句話,大西軍在雲南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能夠得到人力、物力、財力的充分保障,為後來的聯明抗清鬥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順軍卻在建立根據地方面犯下了嚴重錯誤。

李自成死後,大順軍部隊停留在湖廣地區。當時,一路對大順軍窮追不捨的清軍人馬疲憊,加上得知了李自成的死訊,於是清軍自以為大功告成,就返回北京地區進行休整。清軍只在地方上設置官員,留下少部分投降過來的漢軍進行防守。而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手下只有一些明朝的殘兵敗將,根本就沒有什麼戰鬥力。

此時,如果大順軍能夠迅速決策,驅逐地方清軍和南明軍隊,在湖廣地區發動百姓,恢復生產,發展經濟;整頓軍制,訓練軍隊,建立一塊穩固的根據地。那麼,大順軍就能夠在湖廣地區站穩腳跟,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

可是,李自成死後的大順軍一盤散沙,毫無志向;將領們都沒有政治遠見,頭腦混沌,對大軍的發展前程毫無規劃。他們投靠了南明隆武朝廷(後來是永曆朝廷),一味聽從南明官僚的任意擺佈,徹底喪失了獨立自主性,陷入了極其尷尬的境地之中。

南明官員基於封建傳統的偏見,始終認為大順軍是“流賊”,對大順軍極為仇視。只是因為大順軍兵力龐大,以南明朝廷那些殘兵敗將,根本不是大順軍的對手;所以,南明官員在無可奈何之下,才勉強接受了大順軍聯明抗清的建議,把大順軍納入南明軍隊的序列。但是,以何騰蛟為首的南明官僚對大順軍百般刁難。南明政府控制著地方上的財稅收入,南明官僚只給自己的軍隊提供糧餉;而對大順軍,卻一點兒糧餉物資都不供給,更不安置地方供應糧餉,他們蠻橫地要求大順軍自己解決糧餉問題。

大順軍缺糧少餉,困頓之下,只得就地籌餉籌糧,解決困難。大順軍這樣做,卻又招來南明官僚的攻訐。他們立刻上奏朝廷,彈劾大順軍“賊性不改,滋擾地方”。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陷入困境中的大順軍餘部,他們缺糧少餉

在南明官僚的種種敵視之下,加入南明抗清行列的大順軍因為失去了獨立自主性,落得個進退維谷、萬般無奈的境況。

這種後果,就是大順軍忽視根據地的建設、在聯明抗清鬥爭中沒有堅持獨立自主、處處受制於人的愚蠢作法所導致的。

正是因為沒有佔領湖南來休整隊伍,沒有建設自己的根據地來提供後勤補給,大順軍在抗清鬥爭中困難重重,屢遭挫敗。最後,他們只得離開了抗清的主戰場,輾轉來到三峽地區的深山之中,建立了夔東抗清根據地,好歹算是有了一塊落腳之地。

三.對待南明官僚的態度問題

在加入南明反清行列之後,大順軍將領們就對南明官僚唯命是從,完全喪失了自我;在合作過程中態度過於軟弱,不敢堅持獨立自主。他們一次又一次地被南明官僚玩弄於股掌之間,卻委曲求全,忍氣吞聲,處處表現得像受氣的小媳婦一樣。

而大西軍在聯明抗清以後,孫可望就絲毫不把南明那些所謂的重臣放在眼裡。孫可望根本不理會南明官僚的態度及看法,他逼迫永曆朝廷冊封自己為“秦王”,獨攬朝廷大權,一切都由自己說了算。只把永曆皇帝當作反清的一面旗幟來供奉。

孫可望用雷霆手段來對付南明那些昏庸無能的官僚。舉個例子:南明文臣李如月不思抗敵,卻無事生非,吹毛求疵地攻訐孫可望妄殺漢奸陳邦傅。孫可望大怒之下,把李如月扒皮處死。

孫可望的手段雖然殘酷,但是,此舉震懾住了南明那幫昏庸腐朽、只會爭權奪利的官僚。從此,他們再也不敢滋生事端,禍國殃民了。

對於那些擁兵自重、不去抗擊清兵、只會滋擾地方、禍害百姓的南明地方軍閥,孫可望也毫不手軟。他派兵去把這些軍閥一一消滅,收編他們的軍隊,嚴加整訓,加強戰力。這樣一來,孫可望就把南明軍隊納入了統一的管理之中,確保了軍令的統一,加強了南明軍隊的力量。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士氣高昂的南明軍隊,其主力是原來的大西軍

先後聯明抗清之後,在對待南明官僚的態度上,大順軍與大西軍的做法大相徑庭。大順軍處處受制於人,處境艱難;大西軍卻是拿來主義,高舉永曆皇帝這面大旗,把永曆朝廷拿來為我所用,以便統一政令軍令,號召天下反清義師。

毋庸置疑,大西軍領導人在這方面遠勝於大順軍的將領們。

四.行軍作戰的自主性問題

大西軍走出雲南,展開對清軍的大反擊,取得了驚人的戰果。而大西軍的所有軍事行動,都由大西軍領導人孫可望主持指揮,南明官僚根本無權參與指揮,這就保持了軍令的暢通無阻,為取得勝利提供了有力保證。

大順軍在聯明抗清的鬥爭中,情況卻是另一番景象。

在戰機瞬變的軍事行動中,大順軍將領們也完全遵從於南明官僚的命令調遣。可是,南明那些官僚根本不懂軍事,每每私慾燻心,胡亂指揮,結果就是貽誤戰機,錯失大好局面。

大順軍加入南明抗清的戰鬥序列,將領們卻對南明官僚的昏庸無能沒有清醒的認識,因而在戰爭中多次吃虧上當。

簡單舉幾個例子:

(1).1646年,南明頗具才幹的大臣堵胤錫督率李過所部大順軍(忠貞營)圍攻清軍據守的荊州。堵胤錫要求湖廣總督何騰蛟率軍防守武昌一帶,保證大順軍無後顧之憂。

李過率軍猛攻荊州,荊州清軍緊急向清廷求援。清廷派駐南京的清軍開始出兵救援荊州。

何騰蛟所部遇到一小股清軍,就以為清軍大軍到了,嚇得他們全軍潰逃。結果清朝援軍到達以後,如入無人之境,從側後猛烈襲擊李過的圍城部隊。

李過以為側翼由何騰蛟所部明軍防守,必然萬無一失;不料清軍卻從背後猛衝過來,大順軍措手不及,尚未反應過來,就被清軍衝了個七零八落,傷亡極大,慘敗而歸。

(2).1648年,南明朝廷遇到了天賜良機。原來投降清廷的將領金聲桓、王得仁、李成棟在兩廣地區反正,舉起了反清的大旗。在他們的影響下,以前被頂頭上司逼著降清的將領陳友龍乘機反正,宣佈反清,增強了湖南境內的南明軍事力量。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將領陳友龍反正,猛攻清軍

陳友龍率部猛攻,連續從清軍手中攻取靖州、武岡、寶慶等地。湖南的形勢一時變得對南明非常有利。

可是,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與陳友龍有私仇,不願看到陳友龍立功揚名。於是,何騰蛟就派屬下的大順軍將領郝搖旗率部前去偷襲陳友龍。

投奔南明以後,大順軍將領們一向對南明官僚唯命是從,不問是非,不顧大局。所以,郝搖旗當即就帶領自己所部大順軍遵令而行。

陳友龍正在猛烈攻擊清軍,勝利在即。萬萬沒想到,一支友軍突然從背後偷襲而來;結果陳友龍的軍隊被郝搖旗打得很慘,全軍潰散。

毫無政治頭腦的郝搖旗為了給何騰蛟報私仇,竟然對陳友龍窮追不捨;一直追到貴州黎平,殺死了陳友龍,全殲了陳友龍這支反清生力軍以後,才算罷休。

事後,這場破壞大局的內訌罪責,被沆瀣一氣的南明官僚們安在了郝搖旗的身上,成為他們汙衊大順軍的證據。

(3).在1648年形勢大好之際,堵胤錫派李過率大順軍乘機進攻,先是收復了常德,緊接著又猛攻長沙。

就在長沙即將被大順軍攻破之時,何騰蛟又來出么蛾子了。

何騰蛟不甘心讓收復省會長沙的大功落入大順軍餘部之手,他想讓自己蒐羅的散兵遊勇組成的明軍攻取長沙,由自己來獨佔收復長沙的功勞。於是,何騰蛟就編造藉口,強行命令李過率大順軍離開長沙,開赴江西。

李過、高一功等大順軍將領竟然毫不抗拒地服從了何騰蛟的命令,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勝利,老老實實地撤圍而去。這可真是讓長沙城中的清軍大大地鬆了一口氣啊。

此時,清廷已經派主力軍大舉反攻湖南。何騰蛟不瞭解敵情,又不擅長軍事指揮,他組建的明軍又不爭氣;所以,自始至終,何騰蛟也沒有能夠組織起一支能進攻長沙的兵力,白白地浪費了大好戰機。

1649年,清軍主力開進湖南,何騰蛟手下的南明軍隊紛紛逃竄,何騰蛟自己也被清軍俘虜殺害了。

......

縱觀聯明抗清鬥爭中的戰鬥表現,大西軍作戰是獨立自主,大順軍作戰是受制於人,雙方取得的戰果自然是天壤之別呀。

五.將領自身的能力問題

大順軍諸將領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其才能都遠遠不如大西軍的領軍人物。

大西軍將領中,孫可望是軍政全才。他不但是一位軍事將領,而且是一位善於治國理政的政治高手;這從孫可望治理雲南、貴州的成績就可以得出結論。

李定國是一位軍事天才。他是具有深遠戰略眼光的戰略專家,富有極高的戰略才能。李定國後來率軍進攻廣東,打算聯合鄭成功,全殲東南清軍,一舉收復江南,這一軍事戰略可以說是極其高明,如果鄭成功積極配合,完全可以達到戰略目的。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大西軍中的重要將領劉文秀

劉文秀也是極富謀略的軍政幹才。他臨終時,上表勸諫永曆皇帝在危急時刻不要向滇緬邊境逃跑,而要撤入四川;整合四川、湖南的明軍力量,聯合夔東大順軍餘部,再建反清基地。這一戰略建議極富實用性,後來,歷史的發展也證明了劉文秀的建議是非常切合實際,極具操作性的。

反觀大順軍的將領們,在李自成、劉宗敏犧牲之後,再也沒有一位威信崇高、能力超群的領軍人物出現。可以說,大順軍將領缺乏政治遠見,不具備大西軍領導人孫可望、李定國等人那種放眼全國的戰略眼光。

在被清軍一路打擊之下,大順軍的原有的軍制被徹底打亂,高級將領沒有下級將領掌握的兵力多,諸將之間產生矛盾,互不服氣,只能各自為政,因為歷史的原因,大順軍餘部才勉強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鬆散的軍事同盟。這就使得大順軍餘部不能聚集力量,形成強大的戰鬥力。他們只能在歷史的進程中隨波逐流了。

大順軍諸位將領才智平平,毫無魄力;並且在屢經挫敗以後,信心喪失,對前途都已失去希望了。他們坐擁幾十萬大軍,竟然毫無鬥志,進退失據;沒有開拓精神,忽視了建立根據地的重要性;又錯誤地依附於南明那些昏庸無能的官員,處處受制於人,還被人家百般刁難,萬般歧視。最後,只能流落到長江三峽的窮鄉僻壤地區,才算安下身來。

結語:在領袖李自成犧牲以後,大順軍餘部因為沒有強有力的領軍人物出現,導致大順軍將領們各自為政,力量分散,未能形成合力。空有數十萬大軍,卻沒有在聯明抗清的鬥爭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其貢獻遠遠不及大西軍餘部。在南明抗清鬥爭中,大順軍餘部只處於次要地位。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大順軍餘部在屢經挫折之後,先後輾轉到達三峽地區,建立了夔東抗清基地。他們在這裡長期堅持抗清鬥爭,不屈不撓,一直奮戰到康熙年間(1664年),才被清軍徹底打敗。


大順軍餘部為何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歷史貢獻呢?

1664年,大順軍將領李來亨堅守茅麓山,與清軍作最後的浴血搏殺

大順軍餘部雖然在聯明抗清鬥爭中未能成為中流砥柱,但是,他們在中國大陸上堅持戰鬥了將近二十年,其功績和氣節值得後人永遠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