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有一种伤害叫做“都是为你好”

每个人成长成现在的模样,都和原生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家传递着爱与温暖,也传递着恨与伤害,很多人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创伤,只是并不自知或不愿正视,这是一个颇具共性的情感盲区。

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写过一本书,叫做《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她把那些伤害型的父母成为有毒的父母,里面介绍了多种有毒型父母的行为模式,揭开了有毒原生家庭的种种面纱。

苏珊.福沃德曾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节目六年,并在美国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诊疗中心,这本书的素材大多来源于她工作中接触的真实病例,真实的还原伤害型的家庭如何给孩子的生活造成影响。这本书出版后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书的原意并不是要怪罪原生家庭,控诉有毒父母,而是要唤醒大家正视问题根源,同时传授大家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帮助受害人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走向新生。


原生家庭:有一种伤害叫做“都是为你好”


揭开有毒原生家庭的面纱

在家里,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也让我们相信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会伤害我的,这便成了滋养有毒原生家庭行为模式的土壤,最典型就是操控型父母。

操控性父母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常常喜欢对子女的生活横加干涉,总觉得我的孩子需要我,而不管孩子真正的想法。 孩子的独立对他们来说是种威胁,他们害怕自己不再被需要,善于制造内疚感,让孩子重回他们的控制。

操控性父母的子女成年后,对自我的身份认知会有些模糊,分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往往会因为迎合父母而忽略或隐藏自己的想法,他们有着深深的无力感。

同事的妈妈就是这种类型的父母。同事在公司可以独当一面,但妈妈还是把她当小孩子对待,觉得她不能独立生活,常常跑到她家来给她做饭,打扫整理房间。同事想要有自己的空间,劝说妈妈不必这么辛苦,妈妈就会委屈的说,“我为自己心爱的女儿做这些,有错吗?”

无奈,同事只能放任妈妈去做。但是妈妈需要的不只是为女儿做这些,她也需要女儿可以同样给她回报,比如晚上回家一起吃晚饭。有时同事想在外面和朋友聚餐,妈妈接到电话后就会很不开心的说,我饭菜都准备好了,我自己一个人吃也没胃口,只能浪费了。每次听到妈妈这样说,同事都觉得很内疚,只好放弃自己的社交生活,回家陪妈妈。

为此,同事很苦恼,回家后也不能开开心心陪妈妈吃饭,内心压抑的需求和无法释放的愤怒,让她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父母的操纵将很多子女逼入死胡同,选择反抗,就会伤害到自己“只是出于好意”的父母,对很多人来说,选择屈服更容易一些。但是不管是反抗还是屈服,都不利于我们心理上的解脱。

原生家庭:有一种伤害叫做“都是为你好”

如何为自己解毒

向父母妥协并没有错,只要是出于你自己的主观意愿。但是如果这并不是忠于你内心的真实想法,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自我界定,在做决定时,以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父母的愿望和需求作为衡量标准。

很多人不敢维护自己的权利,因为他们混淆了自我界定和自私之间的差别。自我界定不是要完全忽略别人的情感,它的重点在于将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要求区分开来,不要让父母过度掌控你的生活。如果你撇开了父母的影响,你仍可以自由地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那么你就进行了自我界定。

自我界定时,意味着你要重新审视甚至否定原有的家庭观念,必然会受到来自父母的种种阻扰,比如被质疑,被打压,被说成自私自利、忘恩负义等,让你又回到内疚的漩涡里。苏珊.福沃德在书里介绍了一个应对技巧:非辩护性回应。

当我们的情感受到威胁或攻击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反应是下意识的、没有思索的,这种反应取决于他人对你的认同感。别人肯定你,你就自我感觉良好,别人否定你,你就生气反驳。这种反应就相当于你放弃了自我控制,把自己的情感交给了别人,给予了对方掌控你的巨大能量。

回应不同于反应的一点,就是你在感受的同时也在思考,而不是冲动行事。有句话说,有所求必然受制于人。如果你生气、解释、道歉或者想要说服对方,就等于你把主动权交到对方手上,给予对方拒绝你的权利。而采取非辩护式回应,你无所求,就不会受人摆布。

例如:当父母贬损你的想法时,如果你去解释去争辩去证明自己,你会发现你一直处于父母的影响之下,父母的评论牵动着你的情绪,直到最后你无力招架。而采用非辩护性回应,如:“很抱歉,你不赞同我的想法”、“你的意见真有意思,但我坚持我的想法”等。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掐断你与父母不必要的纠缠,化解你与父母交涉过程中的过激情绪,阻止矛盾的激化。

原生家庭:有一种伤害叫做“都是为你好”


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认识和改变与父母之间的负面关系,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重新认识自己,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