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動力”出現了問題,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在孩子們的成長中有一種“行動力”非常重要,很多孩子都只想不做,是“行動力”上出現很大的漏洞,這個時候我們幫助孩子們重新找回“行動力”,做一個“知行合一”的人。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動力”出現了問題,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我家孩子前幾天和我說:“媽媽,我決定,從今天開始每天跑300米,鍛鍊身體”最後孩子就只跑了一天,那一天還是我們全家人出去散步孩子走完300米。

沒過多久孩子又和我說:“媽媽,我以後要早上起來看書,記單詞,我一定能夠做到的”結果就是孩子每天上演睡不夠的戲碼,根本沒有早起過。

很多孩子都是這樣,過著一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般的生活,這群孩子有一個新的稱呼:“積極廢人”。

這就是指喜歡給自己樹立各種遠大的目標,在對自己的規劃上思想很華麗,心態也很積極,但實際行動上根本毫無進展,宛如廢人。

目標和結果總是不匹配,每次只把任務想象完美,最後根本沒有實踐,其實這都是孩子們的行動力不行所導致。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動力”出現了問題,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一、只想不做,是孩子的“行動力”出現了問題

1、思維層面

孩子們想得太多,每一次都在計劃將來,構思下一秒的行動,但實際上每一次的想法都會不停地做出改變,最後想出了很多計劃,實際上根本完成不了。

這個時候孩子們過分依賴意志力,總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中,每次都給自己鼓勵,但最後卻堅持不下來。

2、行為層面

我們總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但是在變優秀的過程中會很困難和痛苦,就像我孩子每天想堅持跑步、早起,最後還是選擇讓自己身體上更舒適的方式生活。

這就是在行為層面,面對一些誘惑時,無法改變自己行為,最後也難以發生變化。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動力”出現了問題,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3、心理層面

那就是孩子們在內心有一個不可逾越的“失敗”鴻溝,他們害怕自己失敗,所以一次次拖延,最後就產生一種惡性循環:想法——害怕——拖延——想法。

最終的節點還是停留在了想法上,自己的行動並沒有發生改變。

不僅是孩子自身這三個層面導致孩子們的行動力不足,實際上,我們家長在平時的行為上也會影響孩子們的行動力。

二、家長的哪些行為會削弱孩子的“行動力”

1、過高要求

有的家長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去要求孩子,最後就會導致孩子不敢去付諸行動。簡單來說就是要求過高,孩子感到壓力,最後只停留在表面。

很多孩子的水平只能考80分,已經是極限,可是父母卻不斷要求孩子考滿分,最後只會削減孩子的行動力。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動力”出現了問題,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2、處處幫助孩子

還有一類過於寵溺孩子的家長,這類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上、學習上都幫孩子解決問題,一旦孩子遇到困難,從不讓孩子自己動手,雖說出發點是好的,不想讓孩子受傷,可最後會影響孩子們行動力的發展,最後還會造成孩子過度依賴父母。

3、負面暗示

“你就是一個什麼都不會的笨蛋”,“這麼簡單都學不好”…

很多家長會在教育孩子時說這類的話,我們稱為“負面暗示”,就是通過這種批評性的話語,讓孩子們接收到這種暗示,最後會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最後孩子也成為了一個行動力不足的“笨蛋”了。

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有非常大的作用,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把作用改成積極的方面,使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動力”出現了問題,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三、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開始行動?

1、確立合理目標

孩子的實際水平是多高,我們就給孩子樹立相應的目標。

首先就得了解孩子的實際水平,可以通過他們日常測驗的成績,以及學習知識的掌握程度,或者向老師瞭解情況。

瞭解孩子的實際水平之後,再給孩子樹立目標,這個時候可以把孩子的目標定在孩子的潛在發展區,就是孩子努力就能夠得到的區域。

簡單來說,孩子現在的水平只能考80分,但是孩子的潛在發展水平可以考90分,我們就可以把目標定90分,不要過高,但也不要太低,適合孩子的目標,孩子們才更有動力。

並且樹立目標過程中,一定要多結合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他們共同確立目標。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動力”出現了問題,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2、做好思考和行動的規劃

有些人會思考過多,做出相應行動也很多。表面上是一件好事:做多,得到就多。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對於孩子而言,過多的思考會降低實際行動的效率,並且不必要的行動會耽誤時間,對自己並沒有實際意義。

因此我們要做減法,讓孩子把行為和思考削減,這個過程中,篩過一些消極思想、行動,和一些目標比較遠大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行動,通過一定思考和行動的規劃,把每一步都完善好。

把真正思考過對自己有意義的行為再投入到自身上來,並且把問題細化,一步一步地去解決,及時反饋。

這樣一來,孩子們能夠減輕一些不必要的負擔,讓自己的行動變得更加有意義。

3、減少慣性思維

很多人害怕失敗,所以每一次再確定目標時總是會利用很多思考時間,並且再思考過程中不斷強化結果和過程的重要性。也就是當他們拿到目標,第一時間會選擇思考怎麼做。

就是這種慣性思維會讓孩子們耽誤了最佳的執行時間,別人已經做完前幾步了,可是你依然選擇如何去做。

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減少這種慣性思維,讓孩子多注重在實踐和行動上,從而在面對問題時第一時間是選擇開始行動。

孩子只想不做,是“行動力”出現了問題,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孩子們只想不做,成為一個“積極廢人”,根本問題在於行動力,家長一定要多幫助孩子,增強孩子的行動力。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小微爸爸課堂,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