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携手并进奔小康

(本报记者 蔡文龙 江一舟)4月3日,雨后初晴,春意浓浓。走进津市市药山镇三新垸村,洁净的水泥路向村里延伸,村道两边是错落有致的梨园、大棚和稻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辛勤劳作的身影,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变成了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鲁炎山是津市市委驻三新垸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他拿出几本装帧好了的书册笑着告诉记者,“这就是三新垸村脱贫的足迹。”记者饶有兴趣地翻看起来,书名是《精准扶贫面貌》,内容是药山镇三新垸村2016年至2019年扶贫攻坚的历程,里面系统地记录了该村从省级贫困村美丽转身的故事,以及扶贫干部工作的点点滴滴。

“这本村志也是好东西啊!”眼见记者“识货”,鲁炎山又向记者“力荐”了该村的村志——《风雨历程三新垸》。这本书是三新垸村2017年新编的,讲述了一个湖乡农村的百年史,村志里有三新垸村的变迁、重要的人和事,还有十年发展规划等,受到了当地村民们的欢迎。

“我们还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百姓大舞台,组建了农民广场舞队、腰鼓队、军鼓队等,要实现文化惠民,物质精神双脱贫。”鲁炎山乐呵呵地说。

激发产业扶贫动能

3组村民王立冬在自家水稻田里忙着起虾。2017年,他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村里流转了160亩稻田,跟着合作社学习养虾,每亩年收入2500元,“除开成本,一年能挣到20万元左右,比在外打工强不少。”今年,他家的虾苗经过去年成年虾自身繁殖,长势良好,迎来了开春的首个收获季,虾苗不仅能满足自家稻田,多出的还能够出售增收。前两天,鼎城区中河口镇的贺老板找他订购了1000公斤虾苗。

随着气温回暖,春耕生产也热闹起来。在梦圆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一株株沃柑树长得青翠茂盛。清明前后,正是果树管理的黄金时期,三新垸村7组村民罗作定小心地避开棚里的西瓜苗,为沃柑树剪枝。

该村村民成明香于2013年成立合作社,最初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面积240余亩。去年为增加收益,提高土地利用率,成明香引进了1万多株沃柑苗,在大棚里套种蔬菜。除了一部分村民用自家土地入股合作社,年底享受分红外,合作社还吸纳了附近20多个村民就业,罗作定就是其中一员。他觉得自己年纪大出不了远门,便在屋门口帮合作社打理大棚,“一年能挣个3万元。”

药山镇三新垸村是津市市围绕产业扶贫、助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津市市始终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大力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工程,打造了“药山中草药”“新洲食用菌”“白衣藠果”“毛里湖果蔬”等特色产业镇和“新湖蚕桑”“庹家峪香菇”“青苗旅游”等特色产业村。采取“三一帮扶”模式,产业带动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进一步夯实贫困户“家底”,不断推动贫困群体由“跟着跑”变为“并排跑”,努力使脱贫攻坚成色更足。“三”是指委托帮扶每人三分田。津市市财政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把扶贫资金拨付到镇,发展藠果、食用菌产业,镇政府、村委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签订四方协议,由村委会委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帮扶贫困户。“一”是指直接帮扶每户一亩园。津市市财政按照每户1000元的标准,直接扶持每个贫困户在屋前屋后种植一亩果园。

大力推进就业扶贫

产业助力脱贫,就业稳定脱贫。津市市一直把就业创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导贫困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

47岁的施敏是毛里湖镇七星村贫困户,几年前摔断了腿,丧失了劳动能力,使本来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在扶贫办、就业处的帮扶下,施敏参加了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培训结束后,他应聘到一家家政服务公司工作,包吃包住,每月工资2400元。施敏说:“是就业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过上了有固定收入、有体面生活的日子,我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给技能,立足“授人以渔”。津市市根据高新区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需求,及时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逐步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的目标,今年已开展各项技能培训11期,培训贫困对象404人次。

药山镇杨坝垱村村民李和香,现在根本不用出村,就可以到家门口的“绿岛蓝湾”休闲农庄上班。杨坝垱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全村63户贫困户的家庭成员像李和香一样,在“绿岛蓝湾”务工并实现了全家脱贫。而该公司作为“吸纳贫困劳动力较多的企业”,不仅享受到政府给予的5万元奖励,还得到了岗位补贴。

给平台,派发就业岗位,津市市人社部门在高新区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名册和贫困劳动力技能名册,通过“两册比对”,将贫困劳动力推荐到合适的岗位,并建立常态化跟踪监测机制,及时解决贫困劳动力在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贫困对象能安心就近务工。

给机制,广辟就业通道。以奖代补、岗位补贴、社保补贴……津市市建立了一系列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奖补机制,以提高企业聘用贫困劳动力的积极性。为调动培训机构参与就业扶贫的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对贫困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的机构,每培训1人,由政府给予500元至1500元不等的补贴。对B2驾驶证等费用较多的培训,由就业处和后盾单位共同解决,确保培训机构正常收费不落空。此外,对成功介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并跟踪服务12个月以上的就业服务机构,按每人3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按省外400元、省内200元、常德市内100元的标准给予交通补贴。目前,津市市已有1417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

据津市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津市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精准发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脱贫致富的幸福和喜悦。到2019年底,1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贫困人口1673户、507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5%。2016年至2018年,津市市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