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但不戀舊,每時每刻都是鮮活人生!

懷舊,但不戀舊,每時每刻都是鮮活人生!

昨天週末去看奶奶,趕上二媽家收拾新房。在幫忙“轉移”柴禾的時候,我在亂糟糟的柴堆裡,發現一小塊“似曾相識”的老門板,拿近一看,頓覺驚喜——這不就是小時候爺爺家住的土房子上那扇老木門的門板嘛!

這扇老木門,八年前連同著整座老房子,一起被拆解了,因為小爹家要蓋樓房。那個時候滿地狼藉,這扇老木門也變得七零八落,各散東西。

於是方才偶然發掘出的這一小塊,雖還不及A4紙大小,不到整個老木門的1/12,卻可以說是彌足珍貴。我“貪心”地又翻了翻柴堆,可惜再沒發現其它“遺珠”。

在這一小塊老門板表面,過去過年時所粘的舊門畫斑駁可見,老式木門特有的木香也依稀可聞。

在那一刻,我的思緒被拉回到從前,曾經在老房子裡玩耍嬉鬧的場景也隨之浮現眼前。

這個用黃土壘起來的老房子,承載了我一半的童年記憶,住在裡面的爺爺,也永遠的定格在了這間老房子裡,一同留存在我的腦海。

爺爺是2001年離開的,我一直很懷念他。奶奶一直都在,上週我們還為她慶祝了75歲生日,四世同堂很是溫馨。奶奶的身體一直很棒,家裡的小菜園被她打理的井井有條,昨天還幫二姑家做了入冬的黃酒。

奶奶和爺爺一共有七個孩子——四個兒子、三個女兒,我的父親排行老三。長久以來,我一直都覺的爺爺奶奶非常厲害,在那麼艱苦的年代,竟然能將七個小孩撫養成人,一直到他們成家立業,結婚生子,真是了不起。

我的父親很愛在我們面前,講述他們小時候的那段艱苦歲月,不過每一回講完之後,他的臉上都是懷念的表情。

他說,在他小的時候,由於家裡面兄弟姐妹太多,飯常常都不夠吃,所以他吃飯從來都不上桌,直接捧著碗就坐在灶火邊吃。因為這樣離鍋最近,吃完了可以先一步添滿。

“但是即便這樣,我小時候也從來沒吃飽過。”父親補充到。雖然父親現在回首起那段歲月,已是雲淡風輕,但是曾經一家九口披荊斬棘、風雨同舟地的艱難困苦,父親一定還刻骨銘心。

在我小的時候,由於爺爺的強大號召力,他的家一直都是整個家族的最“強”聚集點。

過年過節就不用說了,平時每月甚至每週,基本上都少不了去爺爺家聚餐一次。由於家族成員眾多,每次一擺就是兩三席,男的在酒桌把酒言歡,媽媽和姑姑們在廚房忙活閒聊。至於我們這幫小屁孩,一定是最開心的——“少兒聯盟”終於聚齊,一個一個胡亂扒拉幾口菜,就急匆匆地又跑回到院子裡玩兒開了。

在酒桌上觥籌交錯的大人們,又是另一番“盛景”。相互“讓酒”簡直就是家族特色,口才好的,肯定喝不醉,但也“逃不過”半瓶;老實的,比如我父親,就有點“吃虧”了,每次都要比其他長輩至少多喝兩三杯。

不過我也能看得出父親是樂在其中,他是一個很愛喝酒的人。屢次勸他戒酒的我們,嘴都要磨破了,但卻收效甚微。父親也是一個很固執的人,他有很多自己所謂的“堅持”。不過他一直堅持的抽菸、喝酒,卻是我們家一直反對,最想極力“瓦解”的兩大陋習。

“呼……”,一架路過頭頂的飛機,瞬間打斷了我的思緒。我抬頭望望藍天,又看了看眼前新蓋的樓房,不禁感慨道:小時候爺爺家那座充滿“人情味兒”的土房子,不就像剛剛遠去的那架飛機,只會離我越來越遠!

這時堂妹抱著孩子出來。我拿著這一小塊叫“回憶”的老門板,略帶神秘的問她:“還記得這個嗎?”

“這是姥爺家以前老房子的門板呀!”,堂妹胸有成竹,脫口而出。

對於堂妹的這個正確無比的回答,我絲毫不感到詫異,我知道她肯定也還記得。我們同年,從小一塊長大,對於我的這些懷舊“梗”,她確實都能快速讀懂,甚至包括那部我總愛提及的童年卡通《數碼寶貝》。

我決定把這塊老門板珍藏起來,要是就那樣被“粗心”的人當作柴禾燒了,就實在是太可惜了。

我看著堂妹懷裡不滿一歲的小外甥,心想:等他們這一代長大點,我會把今天“救”下的這塊“回憶”,拿給他們看。雖不是什麼異常珍貴的家傳之寶,但卻是一塊很有價值的記憶結晶。

懷舊,但不戀舊,我“救”下這一塊老門板,只是想再觸摸一下過去,畢竟回憶有時太過於唯美,也太過於虛空。在如此美好的當下,能夠每時每刻保持內心的平和與觸感,人生才足夠鮮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