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行業的“出路”在哪裡?

隨著疫情的不斷髮展變化,國內趨於穩定,國際錯綜複雜。一直以來,政府大力倡導的入境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當然,出境遊也已幾乎停擺,相信此刻的國人,誰也不願意去做瘋狂逃離歸國的華人們的“逆行者”!

研學旅行行業的“出路”在哪裡?

然而,縱觀大旅遊整個行業,當中有一個目前還不太受大眾廣泛關注的細分領域—研學旅行,其受到的打擊也是沉重的。來自幾方面的壓力幾乎可以毀掉目前步履蹣跚仍未長大成人的所謂研學旅行的頭部企業,至於那些更不堪風雨的小微企業,甚至是傳統旅行社試圖轉型或新增的研學旅行業務都在疫情之下不得不開始裸奔。

政策利好執行尷尬

無論是文化和旅遊系統還是教育系統一段時間以來都在大力倡導鼓勵開展研學旅行,甚至在提升發展目的地營銷層面,研學旅行也會出現在政策報告當中,但尷尬的是,研學旅行一直不溫不火,難以成長出大規模大品牌的頭部企業,這就值得深思了。有人說,研學是教育部門的事,旅行是旅遊方面的事,這無異於讓這兩撥人來協作搞一件事情。是的,研學旅行目前在行業標準,產品設計,執行體系,人員配套等諸多方面均面臨挑戰,甚至作為商業行為,其盈利模式目前還亟待突破。教育系統的人無法帶著地接旅行,而旅行系統的人又不懂教育,這就是尷尬所在。

客群侷限週期過短

研學旅行主要面向的是在校群體,尤其以小學段少兒居多,初中也佔一定比例,所以能夠開展研學旅行業務的時間只能侷限於假期,集中在最多兩波次,每次兩個月的時間裡要賺到全年的效益,若不是高附加值高回報的業務,僅憑旅遊這種最基礎的形式實現實在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像傳統旅遊一樣存在的購物、帶貨等形式也不得不逐漸在研學旅行的孩子們中出現。

執行要求高養團隊難

既然是研學旅行,那當然就不能糊弄,不可能按照成人旅遊團的上車睡覺下車拍照,一人可帶一大群的方式去做。所以,人員的培訓,隊伍的穩定及團隊的開銷就成為了小微研學旅行企業的沉重壓力。尤其是對於孩子團來說,生活的照料,安全方面的投入都是重中之重,對餐飲住宿的要求也會在家長們的殷切期待中水漲船高。有些研學甚至還涉及到研學筆記、測評、總結等為了體現專業的內容設置,同時還要兼顧到現場拍攝轉發等一系列神操作,這對於執行團隊而言,要求是非常高的。然而,如此高的要求若沒有一個基本穩定的班子,是很難持久維繫的,尤其對於家長而言,對老師的信任是願意把孩子放手出去的根本,可如果教師團隊人員變動頻繁,將直接影響招生效果。這也就是為什麼眾多研學旅行機構帶隊人員多用兼職居多,專業能力參差不齊的根本原因了。長此以往逐漸加深客戶的不信任感,產生對研學旅行價值的懷疑,最終行業走進死循環。

資金短缺品牌難塑

大部分國內的研學旅行,要麼是小微企業,要麼是大旅行社機構的分支部門,真正做到規模的,幾乎都經歷過不少於十年的積累,背後有你看不到的強勢資源做支撐。更有甚者可以拿到投資的,已是鳳毛麟角。在僅夠維繫團隊生存的自己條件下,還哪裡再有多餘的資金用於品牌的打造和推廣?他們只能用最簡單粗暴的朋友圈口碑宣傳或社群運營,公眾號、微博或抖音等新媒體推廣,然而,這些蜻蜓點水式的自說自話,對於系統性的品牌塑造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沒有品牌就難有信任,沒有品牌就難有大範圍傳播,沒有品牌就更沒有溢價,沒有溢價就只能在群雄逐鹿的研學市場裡打價格戰,看滄海橫流。

鏈條太長野心太大

當前的研學市場,看起來各地的領軍企業都在虎視眈眈,彷彿看到了金礦一樣看待這個所謂“朝陽產業”,一股熱情進來後才發現現實並非那麼美好。動不動談情懷,以教育者自居,一副悲憫天下的姿態,要麼就大談產銷一體,恨不得吃下整條產業鏈。其實,筆者認為,研學旅行既然是教育的本質,那麼從業人員最應該具備的就是面對教育的理性思維和麵對市場的分享心態。教育當前已經市場化了,然而在中國的學術界,卻一直都沒有停止關於教育市場化到底是對是錯的爭論。那麼,研學旅行,首先作為教育這種嚴肅的存在,是不是也應該從根源上理性思考一下呢?我們並不認為一個公立學校可以去為了盈利而不斷擴張吸納學員,我們也並不認為學校要做到所謂的產銷一體。從產品設計到地接保障,從研學指導到成果呈現,在綜合考慮到地區差異,資源差異,這是一個需要太多角色工種參與的鏈條,而且在孩子們面前,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有任何的糊弄。產銷一體,不是不可以,除非大的投資助力,對於目前行業中大部分的小微企業而言,就不要浪費時間了。

出路在哪裡?

上邊所說研學旅行的普遍性問題也不見得那麼全面,也並非筆者在唱衰研學旅行,只是希望針對這些問題讓即將入行的同仁有個理性思考的參照,也讓已經入行的同仁發起更多的思考。路,在哪裡?

行業細分大勢所趨

從一個行業的萌芽到興起,再到爛大街,最後到形成幾個龍頭後趨於穩定,這是幾乎每個新興行業的必然路線,研學旅行也是如此。然而,研學旅行的不同之處在於,既沒有大資本的青睞和追捧,又沒有立竿見影的改變生活方式的需要,所以類似當年百團大戰或者滴滴快的,摩拜小黃車大戰的場景就不要指望在研學旅行的行業內發生了,這也就意味著此行業很難出現一個統領全局業務鏈甚至壟斷的局面,群雄逐鹿還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下去。群雄逐鹿的結果就是互相傷害,好吧,真是很無奈。互相傷害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有人或者大機構出來整合調停,引導規範,尤其在當前疫情下,大家都要餓死了,所以,都開始冷靜了,開始思考了,開始聽話了。

未來,研學旅行一定是細分的,有專注做銷售的如線上OTA,甚至是微商團隊,有專注做品牌策劃營銷的,有專注做執行服務的,有專注做營地建設的。只有各司其職才能有效控制成本,在常規運營下保持活力與拼勁兒並不斷輸出。只有抱有理性思考和分享精神的教育業態,才能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研學旅行,才能回到它本該有的平穩軌道上來。當然,大勢政策上的推動優化及紅利也是不可忽視的,希望各位行業從業人員用心把握吧。

期待疫情早日過去,各位研學旅行從業者滿血復活吧。如果您看了本文,歡迎關注我,並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