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武汉“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复工;上海“园区经济”出新招 “小而美”模式壮大AI等产业


每日园区|武汉“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复工;上海“园区经济”出新招 “小而美”模式壮大AI等产业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武汉“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复工

  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保税光电子产业园项目施工现场2020年4月7日机器轰鸣、一片忙碌,这个“千亿元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当天正式复工。

  武汉东湖综保区光电子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由1栋20层厂房、6栋4层厂房和3栋4层仓库等业态组成,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物流园区、港口功能于一身。

  承建方中建二局西南公司相关负责人称,疫情期间,项目复工面临材料短缺、价格高、运输难等问题,混凝土、水泥、钢筋量能否运到现场,能否满足施工需要,是建筑企业最关心的事。中建二局多措并举,积极协调施工资源,提前一周敲定了26家材料供应商,保障生产物资供应稳定。

  为了保障建设人员安全返岗,中建二局就近组织劳动力,定点包车接送返岗工人,实行分期分批返岗。现场管理上,加强防疫措施,每天对办公区、生活区、主要通道进行不少于3次消毒,并在施工现场设置隔离观察区,配备至少可供使用两周的防疫物资,工人用餐采取分散配送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聚集。

  2、上海“园区经济”出新招 “小而美”模式壮大AI等产业

  “园区经济”是上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继临港、张江、外高桥、闵行开发区等一批知名“品牌园区”之后,上海新近推出26个“小而美”的特色园区,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

  记者2020年4月7日下午探访了上海马桥AI(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这块园区致力建设上海的“人工智能未来小镇”。

  紫光集团旗下企业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的副总裁李广武告知,与其他AI园区不同的是,马桥这是一块新的地方,可以打造“AI全场景展示”,他们计划在这里建设算力、科创、人才培训、云平台等方面的多个人工智能中心。

  达闼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智能柔性执行器”(SCA),即“机器人关节”的研发、生产制造与销售公司。在达闼机器人有限公司的马桥园区车间里,一批机器人林立,这些机器人有的服务于医疗,有的可以送货,有的能清洁消毒,还有的能智能安防。

  达闼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兵介绍,这次疫情期间,企业紧急定向研发了基于云端智能大脑的医疗护理等一批机器人,服务于一线方舱医院。

  汪兵表示,这次疫情加大了社会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量;接下来,伴随复工复产、学校开学等,很多场所都需要人机共存的消毒机器人,企业也将加快推出相关服务机器人。

  虽然人工智能前景可期,但产业壮大并非“一日之功”。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宏超表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要综合环境、技术、人才等多重因素,做产业的心态“不能着急”。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园区和结构调整处处长曾文慧说,“上海这些年已涌现一批‘王牌园区’,为何要集中推出这些特色‘小而美’园区?主要是为了聚焦新业态、新产业。”

  她表示,园区产业发展是“慢工出细活”,需要一批人一批企业几十年耕耘出产业生态,有了特色园区的载体,政府作为“店小二”也可以量身定制相关政策,以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的服务。

  3、合肥高新区:绿化施工忙 春来喜“梳妆”

  春来万物苏,植绿正当时。为抢抓春季绿化黄金时节,优化园区人居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功能,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合肥高新区高新城创公司(重点工程管理中心)全面启动春季绿化工作,计划2020年春实施绿化项目17项,新增及提升绿化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全面推进 绿化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

  日前,皖水路(方兴大道-鸡鸣山路)绿化施工现场,道路一侧挖机不停地挥动着“机械臂”挖掘、平整土地,另一侧已经平整并挖好树穴的土地上,工人们将一棵棵行道树扶正、栽植、培土、压实……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忙碌的场景让春日的高新区活力涌动、热气腾腾。

  “2020年春,我们将对园区皖水路、长安路、天堂寨路等14条2019年底建成通车的道路进行绿化美化,全面提升道路景观效果。”高新城创项目负责人介绍。该批道路绿化目前正在进行地形整理和行道树栽植,计划栽植行道树约2300株。树种选择上,主要采用适宜本地的乡土树种,同时结合不同苗木景观特性进行优化配置,着力打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型的道路绿化景观。

  除主次干道外,高新城创此次春季绿化还包括复建安置点、河道等景观绿化,绿化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850万元。

  严抓细管 提升施工质量与绿化效果

  随着气温不断回升,园区新修道路、复建安置点、河道等各项目栽植现场,绿化工人们栽植苗木、修剪树枝、施肥浇水,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植绿场景。

  此次春季绿化,高新城创以“增绿添彩”为重点,提前谋划、优化设计,严格施工、严控验收,全方位保障绿化施工质量和景观效果。绿化设计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选栾树、无患子、乌桕等本地树种,同时配置早樱、海棠、桃花、美人梅等花灌木及色叶植物,丰富植物配置和季相变化;施工招标上,通过项目推介、打包招标等创新方式“招大引强”,优化施工队伍,有力保障项目实施;过程管控上,推进精细化管理,实施“日巡查、日调度”制度,严防疫情、严格施工,每步工序全程验收,抓严抓实抓细过程管控。

  目前,17项绿化工程已全面开展,14条道路已栽植行道树500余株,新增绿化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西桥家园复建安置点已完成乔木栽植,正在进行花灌木栽植;小西河河道等绿化工程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春季绿化整体已完成工程量约40%,预计5月初可基本完工。

  4、浙江自贸区三周年:以制度“探路”扩开放之门

  海风吹拂下,位于浙江省舟山市的马峙锚地,一艘载满货物的轮船刚一停下,便开始进行加油操作。得益于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浙江自贸区”)的“申报无疫放行”制度,这艘船在到达加油锚地前,已由舟山海关全部办理完成相关审批手续。

  作为中国惟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贸区,浙江自贸区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在推进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的建设中,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投资贸易、通关监管、政府管理、法治保障等领域改革。

  “不同税号保税船用燃料油混兑”“申报无疫放行”“船舶全程无纸化通关”……浙江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夏文忠表示,浙江自贸区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走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之路,探索出制度创新成果116项,“全国首创”52项。

  特色探索:以油气全产业链为中心

  一路发展而来,浙江自贸区围绕油气投资贸易便利、高端相关产业集聚、法治环境规范、金融服务完善等目标,不断推出创新化制度成果。

  以“不同税号保税船用燃料油混兑”为例。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相关政策因素制约,国内一直无法实现不同型号保税船用燃料油混兑调和,导致国内保税船用燃料油成本长期高于新加坡,制约了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此,2018年,浙江自贸区对接商务、海关等部门,推动浙江自贸区内的企业以物理混兑调和方式开展保税船用燃料油混兑调和加工贸易业务。

  “作为浙江自贸区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不同税号保税船用燃料油混兑’有效拉近了舟山与新加坡等地的油品价格,提升了国际竞争力。”舟山中外运报关有限公司报关业务三部经理朱丽华表示,该举措将舟山从单纯的油品仓储基地升级为油品储运、调和加工基地,对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新”字当头:走在改革前沿

  回首来时路,浙江自贸区以“为国家试制度,为开放搭平台,为地方谋发展”为初衷,从市场主体出发,在制度上进行着首创性、集成性、特色化创新。

  制度创新带来的一系列发展动能则让当地诸多企业尝到了甜头。浙江海港国际贸易有限公祠船舶燃供分公司负责人李娜告诉记者,正是浙江自贸区首创的“申报无疫放行”制度,使得受油船加油时间缩短为原来的三分之一,“这种模式下,平均每艘国际航行船舶可节约通关时间4小时,节约成本6万元。”

  在嘉能可亚洲董事总经理郭进展看来,三年里,浙江自贸区对保税燃料油加注等方面优化简化流程,逐步完善贸易融资等配套服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制度红利。

  “在浙江自贸区52项‘全国首创’中,第一家、第一单、第一例贡献着制定国家标准、对接国际最高标准的意义。”浙江自贸试验区政策法规局大宗商品交易高管吴钢良说,这些“全国首创”把握国家给予的惟一性特殊政策,进行具备落地承载力和效率的“第一单”测试,推出具有制定国家标准意义的“第一例”办法、规范等,从而有效对接国际最高标准,推动国内保税船用燃料油管理等领域标准化进程。

  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对其制度创新成果第三方评估报告中提到,浙江自贸区发挥在一线接触市场主体的作用,将改革目标的实现和企业反映现实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实现了“让看得见炮火的人参与决策”。

  经验“拷贝”:互取所长稳发展

  在其他先进地区已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浙江自贸区以“建设成为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的战略定位,对较为成熟的治理模式再升级,从而“为我所用”,不断释放着制度红利。

  譬如,告别了繁杂的多窗口申报通关,如今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从线下走到线上,实现浙江自贸区船舶全程无纸化通关,李娜说,这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节省了企业的时间成本。

  而该项制度创新是基于厦门、广东自贸区等船舶进出口岸无纸化通关流程经验之上,结合自身实际,形成“船舶全程无纸化通关”的模式。

  “我们既会向全国推荐自我探索的有益经验,也会吸收其他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成果,进行再创新。”吴钢良说,这样一种互取所长的制度创新模式,成为浙江自贸区三年来得以稳步发展的源泉。

  聚焦油气特色、升级他人经验,三年时间,浙江自贸区以制度创新“探”改革新路,从“不产一滴油”发展为初步形成“万亿级油气产业格局”。而未来,这里将澎湃出更为宏伟、持久的发展新动能。

  5、黑龙江自贸区挂牌半年创新成关键词

  变面对面为屏对屏,黑河自贸片区与创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中俄跨境中草药数据平台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与山东木合纤维有限公司签订跨境木浆上下游产业综合体项目协议;围绕木材、能源、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领域,绥芬河片区达成20项在线签约,签约总额超过10亿元。

  网上办、一次办、不见面、云服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多维度发力,启动复工复产加速键。截至目前,规上企业复工率哈尔滨片区达到96.5%以上,黑河片区达到90%以上,绥芬河片区达到100%。

  复工复产创新工作方式

  哈尔滨片区开通企业复工复产服务专线,企业可通过拨打电话、微信留言和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咨询和提问,服务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24小时全方位对接企业,精准服务。

  黑河片区政务服务大厅推出网上办、掌上办、预约办、快捷办、我帮办、邮政办、错时办等“七办”工作措施;片区新注册内资企业314家、外商投资企业3家;推进园区企业“网格化管理”,管委会各部门“一对一”落实包保责任制;始终保持黑河口岸通道运行,保障抗疫物资进口。管委会对企业进出境车辆“双向消毒”,对进境俄方司机“进出监测”,确保中俄黑河国际通道的安全运行。

  绥芬河片区出台《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制定了给予企业财税政策支持、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减轻企业生产经营负担等6方面21项具体措施。

  创新优化营商环境

  记者从省自贸办了解到,中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半年来,初步形成全省共建的良好氛围。总体方案89项试点任务明确了成员单位责任分工,提出了落实方案。

  省财政厅、哈尔滨海关、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等10余个部门结合总体方案责任分工,相继出台了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配套措施和支持政策。哈尔滨片区出台了“黄金30条”,黑河片区出台《自贸片区十条招商政策》《互市贸易九条优惠政策》,绥芬河片区制定了《促进经济发展扶持办法》,各片区向精准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产业聚焦发力。

  对标最高标准,黑龙江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得到大幅提升。省政府印发《黑龙江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实施方案》,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4种方式,实行全覆盖改革。哈尔滨片区率先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对标世行10项一级指标、45项二级指标的营商环境评价和整改工作,是黑龙江省对标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世行评价体系打造营商环境第一例。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黑河片区创新中俄跨国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审批服务,俄罗斯公司在境外通过视频验证方式完成注册手续;同时按照“虎跃计划”部署,开展“互联网+签约”“不见面”招商,与外省10多家企业就对俄油气、生物木浆、俄粮加工、中药材进口进行网上签约,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项。绥芬河片区在准入、管好、服优上下功夫,政务服务中心可办理政务服务事项583项,“一网通办”246项,片区新注册内资企业305家、外商投资企业4家;大力推行“不见面”和“屏对屏”招商,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企业视频连线“隔空”签约千万元项目13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

  打出组合拳实现制度创新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复制推广国家202项改革试点经验176项,复制推广率为87.1%。从提升沿边开放水平角度,深入挖掘创新点,提炼黑龙江省首批制度创新实践案例。

  省商务厅提出“推动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建设”,以省政府名义出台《黑龙江省支持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试点)建设政策》,为我国跨境经济合作积累宝贵经验。哈尔滨片区开展“企业登记4.0版智能审批”,企业自主申报,全程无人工干预审批。黑河片区提出“跨境电力贸易与加工利用新模式”,在国内率先从单纯的电力进口转化为电力进口加工利用。绥芬河片区创新俄籍自然人互市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新模式,成功办理了黑龙江省首笔俄籍自然人和委托中方代理人代办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并在互市贸易、陆海联运、跨境结算、通关服务等领域形成了阶段性创新成果。

  6、海南自贸区(港):“引资”与“引智”的新“合奏”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两年来,不断向海内外抛出橄榄枝。与过去不同的是,海南在引进企业落户的同时,还广发“英雄帖”诚邀人才汇聚。

  海南在两年间大手笔招商,招商局集团、淡马锡集团、普华永道、阿里巴巴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抢抓机遇加速布局。截至2019年年底,进驻海南的33家企业被认定为总部企业。

  记者注意到,海南自贸区(港)建设背景下的招商引资有新思路,对内与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对外加大全球招商力度。

  海南省国资委介绍,目前已有23家中央企业在琼设立30家区域总部或业务子公司。2019年内新注册央企完成结算营业收入800亿元(人民币,下同),在海南投资超百亿元。

  中国旅游集团是首家将总部落户海南的央企,集团董事长万敏表示,企业正深化与海南合作,进一步扩大投资促进消费。他说,中旅集团将制定年度行动计划,扩展旅游消费形式,参与海南自贸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之初就明确加大全球招商力度,积极引进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海南实际、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项目和市场主体,形成资本增量。据悉,2019年海南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8家,增长102.4%;实际使用外资15亿美元,已连续两年翻番。

  爱玛客是全球餐饮、设施、制服外包服务领军企业。“海南发展高端服务业的产业定位与公司发展方向契合,希望能寻求机遇。”爱玛客服务产业(中国)有限公司业务增长高级总监石斌介绍,集团2020年在海南成立分公司,投身餐饮、设备设施服务市场,“未来将考虑进一步扩大投资,设立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区域总部”。

  吸引企业投资兴业,核心竞争力在于优化营商环境。两年来,海南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为企业来琼投资提供便利。

  “2020年3月16日下午4点提交材料,第二天上午8点拿到营业执照,下午完成银行开户,不到24小时就开展业务。”洋浦乾程仕达贸易公司会计陈文英说,新公司一天之内营业已是国内最快水平。洋浦正在打造海南自贸港先行区示范区,已提前在企业开办时间、口岸通关效率上与国际一流标准主动对标。

  如今,“企业不叫政府不扰,企业有事政府来跑”逐渐成此间共识。在位于海口大英山CBD的全球贸易之窗大厦内,有专人团队协助外企提供通关、审批、金融、法律、翻译等一站式服务。仙谷集团中国区总负责人康津晟说,企业能减少外出办理业务的时间,在大厦内就对接到很多公共服务与合作商机。

  此轮海南开放,亮点还在于招商的同时大规模引才。“招商是重要引擎,引才是关键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南自贸区(港)研究中心主任于涛说,此前海南曾出现招商火热但人才缺乏的情况,只有源源不断提供人才保障才能留住企业。

  2018年,海南出台《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保障人才落户、安居、购房、购车、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一系列权益。截至2019年底,海南重点用人单位共引进人才8.6万余人、同口径增长4.15倍,7716名外籍人才来琼工作。

  从外语教师到航空驾驶员,从企业高管到旅游从业者,引进人才深度融入海南发展。曾受雇于英国温莎野生动物园和荷兰哈尔德韦克海豚馆、有着31年海洋哺乳动物工作经验的英国人史蒂夫·赫恩来到海南富力海洋欢乐世界担任动物运营总监,“我喜欢海南,珍惜这段工作经历,希望海南继续改善相关配套措施,促进外籍人才生活便利度。”

  一周前,海南启动新一轮“引智”行动,提供3万个岗位面向全球招募人才。

  2018年落户海南的岛外人才张帆笑称自己是新“闯海人”,他乐当自贸区(港)建设者,“海南未来充满潜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