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苦後甜 春光不負採茶人

人們如何判斷“春天”的到來?對於愛喝本地茶的人來說,每年春天,安慶及周邊縣域的明前茶就是再好不過的東西。喝過一杯新茶,才算是正式迎接來了春天。

先苦后甜 春光不负采茶人

採茶女一早上採茶的收穫。

頭茶裡的春天味道

汽車駛出嶽西縣城,向著海拔更高的山區前進,幾乎隔不了多少路就能看見茶園,小片分散的,大片整齊的,歷經了一年的積累,2020年的茶芽肥碩翠綠。四月初,不少地區的春季頭茶已經上市,可山區春天的頭茶採摘數量依然有限。據說最好的茶葉一定要早採,在嫩芽初展之時採下的茶,最鮮最香,飽含了春天的味道。

“氣溫偏低,海拔700米以下的新茶已經開始採摘了,更高海拔的山區新茶還要再等等。”嶽西縣黃尾鎮平等村,茶廠老闆鄭燦說,今年他們村裡的頭茶是3月27號開採的,他清楚的記得那幾日正經歷著這個春天的一次實力派倒春寒,嶽西山區多處都下雪了,可茶農的春天是經不起耽擱的,從頭茶到清明前後這段時間的茶最珍貴,需日夜加緊採摘,炒制、包裝。

春天是茶農們的希望

4月2日,黃尾鎮嚴家村鄭光富承包的100多畝茶園裡一片忙碌。“你們採的時候要注意點哦,多采點嫩頭子,梗子多了不要哦……”整個山頭都回蕩著鄭光富的聲音,採茶的農婦們大都有著多年的採茶經驗,採摘一定要用手輕提,要求一芽一葉,不要老芽,不留芽蒂。在這樣的高要求下,她們依然能做到採茶速度與質量相匹配,幾乎一秒一採,駕輕就熟。

“我們家幾代人都是種茶採茶的,今年我家的茶葉還沒有開採,先到別人家的大茶園來幫忙掙點勞務費。”平等村的張小妹說,每年春天是他們一年當中最忙的時候,也是收入最多的時候。去別人家的茶場採摘忙完一陣子過後,自己家茶園的新茶也就差不多要開採了,勤快一點的話,每天早上五六點出門,下午三四點鐘下山,可以採五六斤左右的茶。為了節約時間,採茶人中午是不下山回家吃飯的,帶點乾糧將就著填飽肚子,省下來的時間至少可以多采一斤半左右的茶葉。

“整個春天採茶,賣鮮茶草,一個人至少能掙到一萬元左右,全家人都忙起來收入會更多。”張小妹說,和她年紀差不多大的中年人只要不出去打工,都是以茶為生。忙忙碌碌的春天為他們增加了不少收入,這也是他們全年的大部分收入,可以說茶農們一年的希望都在春天裡。

堅持傳統手工製茶

下午兩三點左右,陸續有農民將自家產的春茶鮮葉採摘下來後拿到茶廠去售賣。通常4斤鮮葉可炒一斤幹茶,而春天頭採的明前翠尖5-6斤鮮葉才能炒出一斤幹茶。1980年出生的鄭燦,自從25歲接手父親的製茶生意,一晃15年了。“二十幾歲的時候整天面對著大山、茶園,和各種製茶工具打交道真覺得受夠了。現在這成了我最喜歡和最熟悉的事情,現在我一眼就能分辨出茶草的好壞,知道什麼樣的火候最適合什麼時候的茶草。”

從篩選到攤晾、殺青、烤茶、慢烤、包裝。鄭燦和妻子每天重複著規定動作,精挑細選鮮嫩葉的為佳,攤晾散發鮮葉水分及除清臭氣,萎靡到一定程度搓揉,當形成捲曲狀小火慢烤,不僅能讓茶葉發出香氣還能幹燥茶葉的水蒸氣,最後真空打包保存。鄭燦說,他已經和茶葉培養出感情,想把這一件事做到最好。“我的製茶廠還保留著純手工製茶的工藝,每一道工序都是純手工完成,所以非常耗時間和體力,但我不希望丟棄這種傳統的製茶工藝。”新茶採摘的時節,鄭燦每天最多能手工製茶一兩斤左右,只為了讓懂得的人還能品茶到那種純粹的味道。

晚上八點鐘開始,當天收回來的新鮮茶草就開始加工炒制了,新茶大量上市的時候,一個月的時間裡,鄭燦和愛人幾乎夜夜通宵製茶。70多歲的父親進進出出看一看,鄭燦總是催促他快點回屋裡去休息。“我小時候幾乎很難見到父親的面,春天的時候他不是採茶就是炒茶,日夜都很忙。到了夏天就開始背上辛苦了一個春天製作的茶葉,跋山涉水去山西、陝西、山東等地售賣,這樣來來回回,總是很匆忙。”鄭燦說,“農村人的春天總是特別辛苦,但是小時候父親總是說不辛苦在前面,後面的日子怎麼會甜呢。”這話鄭燦到如今都還記得。

先苦后甜 春光不负采茶人

正在攤曬的新鮮茶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