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醒醒”吧!寫歌可以,但別再把星星的傷口撕開

最近這些日子,“鮑某明”性侵養女事件引發關注,女孩“星星”的遭遇更是讓大家同情不已。人們想盡辦法,用自己的力量為她發聲,音樂人也不例外。日前,一個網名“˙重度陳彌”、署名“陳彌”的音樂人推出了歌曲《星星,醒醒》,招致的卻是一邊倒的罵聲。

「艺评」“醒醒”吧!写歌可以,但别再把星星的伤口撕开

《星星,醒醒》的詞曲均由陳彌創作,還配上了繪圖製作的MV。這首歌看似是從星星的視角控訴所遭遇的一切,但無論MV的畫面還是歌詞用語,都露骨直白到令人不適,陳彌甚至用不小的篇幅,臆想地描繪了星星遭受暴行的情形和細節。而在《星星,醒醒》推出前,陳彌還在微博上使用“重度陳彌”的賬號進行預告,曬了一段極為低俗的歌詞,稱這是“一個痛苦的三押”,並說這首歌“毫不誇張,將是我短暫音樂生涯中的又一巔峰之作”。

儘管陳彌辯解,他之所以將歌詞寫得如此露骨,是為了“讓力量更強些”,從始至終,他“沒有絲毫惡意”,但網友們並不買賬。有人怒批這首歌充滿了居高臨下、事不關己的揣測和說教,用詞更是“猥瑣惡毒”,大家紛紛留言質疑,“這是對受害者的又一次傷害。”“星星允許你用她自述的口吻唱這些歌詞嗎?”很快,相關的在線音樂平臺也把《星星,醒醒》做了下線處理。

這首所謂的“音樂作品”,又一次把創作者的倫理價值推上了風口浪尖。陳彌所謂的歌曲的“力量”,無非是把星星的傷口再血淋淋地撕開,大聲吆喝“你們看她慘不慘”,這樣的發聲,既是玩弄受害者,也是對聽眾和觀眾的極不負責任,不要也罷。究竟是善舉還是“蹭熱度”,大家的眼睛和耳朵都可以分辨得很清楚。

重大的變故和災難面前,音樂是可以撫慰創傷的,古往今來,人們莫不贊同。就像當年,小提琴大師梅紐因曾在“二戰”時期為盟軍和集中營裡的受難者演奏;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時,祖海那一首為人民子弟兵而唱的《為了誰》至今依舊經典;全球疫情肆虐的當下,音樂家們不計回報,用歌聲祈福祝願,安德烈·波切利在米蘭大教堂高歌“希望之樂”,2020版Live Aid“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又將上演,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將一一亮相,籌款為一線醫務工作者提供防護設備,並鼓勵大家居留家中,減少外出……相較之下,那些沽名釣譽之徒,不該感到汗顏嗎?

音樂和其他任何形式的文藝作品的創作自由,從來不該是凌駕在別人的痛楚之上的。創作可以,寫歌也可以,但動筆前,千萬別忘記作為人的責任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