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這麼晚,還好意思吆喝“哥哥也在”?

來這麼晚,還好意思吆喝“哥哥也在”?

上市公司高管鮑毓明性侵“養女”李星星一案被媒體曝光後,激起了大眾的憤怒,人們紛紛站出來聲援受害者。

但當我看到“哥哥也在”這個話題,白眼馬上就翻了起來。

來這麼晚,還好意思吆喝“哥哥也在”?

平時我被叫一聲“學長”、“師兄”都惶恐不已,現在有人轉條微博就被捧成了“哥哥”,也不覺得便宜佔得太容易了些?

為女性權益發聲是一件好事情,但找準定位很重要:

“哥哥”不是你想當就能當

男人們不應該投機,不要期待“被表揚”,更不能過來“當領導”。

自村裡通網以來,微博上各種女性權益被侵害的事情那海了去了:性騷擾、性侵、招生歧視、就業歧視、生育風險、家庭暴力……

“哥哥”們出現過嗎?

來這麼晚,還好意思吆喝“哥哥也在”?

來這麼晚,還好意思吆喝“哥哥也在”?

來這麼晚,還好意思吆喝“哥哥也在”?

近期發生的性別暴力事件

即便出現了,講完幾句“性別平等”、“關愛女性”的場面話,回頭還不是會補上幾句類似於“保護好自己”、“多穿一些”、“男女有分工”、“個人也要努力”、“一家人不要太計較”之類的言論。

能到這一步都算好的了,不少男人一上來就是蕩婦羞辱,潑髒水,說風涼話,要不就譏諷“女權警告”,連網絡空間上那麼一小點兒話語權也不情願讓女性擁有。

來這麼晚,還好意思吆喝“哥哥也在”?

再看這次李星星案,“哥哥”們有第一時間出現嗎?

現在人民日報給出了官方的聲音,輿情也基本定了下來,有的人才“大夢初醒”,連忙轉一轉微博,再加上個話題,彷彿閱讀量上去了,自己就是一直站在女性這邊的。

淘米洗菜做飯收拾都不搞,菜一端上桌馬上就來吃,是不是有點太會挑時間了?

而且您本身也來得忒晚了,幹嘛還吆喝得那麼大聲?女人們又不健忘,目睹了這一番操作,能覺得您是真心的嗎?

來這麼晚,還好意思吆喝“哥哥也在”?

網友的吐槽

撇開部分男性在女權議題上的“面子工程”,還是有一部分男性在一直關心女性議題,也踏踏實實地做了不少事情的。

作為其中一員,我理解大家對男性在女權問題上發聲的期待,但我也真覺得,“哥哥也在”不是啥好口號。

一直以來,在種種原因下,女權議題被塑造成“只是女人們的問題”,甚至被打上了“仇視男人”的標籤。這讓不少男人望而卻步,而這種基於性別的分裂也讓對話很難展開。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事情如果有男性的參與就會更容易開展,比如批評“哥哥也在”這種事,一個男的做就顯得很合理,要是換成女生,就會被認為是不知足、斤斤計較、蹬鼻子上臉。

來這麼晚,還好意思吆喝“哥哥也在”?

這合理嗎?不!

但是現狀就是這樣,男人一發聲,馬上就被認為難能可貴,馬上就被表揚。

從群體上講,這幾乎是在假定男人一般都是冥頑不化的男性沙文主義者;同時,這也低估了女性的力量,把女性受害者化,認為女性需要男人的支持才能把事情做成。

注:沙文主義一詞本是指極端的民族主義,而男性沙文主義、又稱大男人主義或男性至上主義,是指一種認為男性必定優於女性的理念。

從個體上講,一個男性參與到女性議題之中,他一定是有共鳴和共情的,也一定是認可一些女權主義的表述的。所以他不僅僅是為了“女人的事情”在發聲,他也有自己的訴求在的,那這樣又何必單拎出來說他的好呢?

更何況,在我們“長幼有序”的文化裡,“哥哥”這種稱呼,多少都有些倫理的成分在,多少都讓人覺得成熟、優越一些。

要當人家“哥哥”,至少要在議題上走得靠前一點,走得深入一些吧?

但事實是,大部分男性還處在很邊緣、很淺薄的位置上;甚至不等到事情蓋棺定論,一句話都講不出來。

這樣的背景下,憑什麼給人家當“哥哥”呢?

來這麼晚,還好意思吆喝“哥哥也在”?

《問題餐廳》

當“哥哥”和“爹味重”一樣,都是愛過領導癮。

很多男人都有這個毛病,就是特別喜歡搶佔話語權,下結論、做總結。事情快要了結的時候,就突然插一腳進來,點點頭,略表肯定,再講上幾句看起來高屋建瓴實際上無足輕重的話,做一番樣子給人看。

現在“哥哥也在”,可不就是來幹這種事的?

要知道高呼著“期待水落石出”這一類永遠“正確”的話,根本就沒有用。從心理支持到法律援助再到公眾倡導,男性在反性暴力上參與了多少,大家心裡有數,這個時候是不是得先聽聽女性講述自己的生命體驗和經驗?

哪怕先了解下大家憤怒的緣由也好啊,著急喊“哥哥也在”,你來了倒是搭把手乾點活兒啊。

憑什麼是“姐姐來了”?

再講句不客氣的話:別裝熟。

“哥哥也在”這句話是從“姐姐來了”演變而來的,但對女性來講,“姐姐來了”可不是轉轉微博那麼簡單。

幾年前,上萬名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的校友回到母校,高舉這句標語聲援抗議不公正入學政策的學妹們。她們共同奮戰,促使當時的校長辭職,總統道歉(隨後被彈劾),最終對韓國社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之後,這句話不斷地出現在韓國內外各種女性爭取權益的活動中,是女性們團結一致、相互支持的註腳。

來這麼晚,還好意思吆喝“哥哥也在”?

梨花大學舉牌抗議的“姐姐”們匯聚成的燈海

女性能成為“姐姐”,是因為她們有共有的生命體驗,是因為她們有用自己的努力來為後人鋪路,也是因為她們對女性之間親密聯結的投射。

所以,才有春蕾計劃女童專項資金被挪用後女性的群情激憤;才有民間團體自發為武漢女醫生捐獻安心褲等衛生用品的行動;才有鮑毓明性侵案後女性接連不斷地發聲和行動。

女性是這樣才當上“姐姐”的,各位“哥哥”呢?

再退一步講,倘使有一個男性做了足夠多的事情,那他肯定也會獲得一個“榮譽女性”的身份,他自然是“姐姐”的一部分,也不會非要置換成“哥哥”來凸顯自己的存在。

總之啊,男性支持女性權益當然很重要,但這本就該是個日常實踐的義務。不要覺得這是個多了不起的事情,也不要太刷存在感。

“哥哥也在”這種話,真的超沒必要。

P.S. 本文觀點僅代表特約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來這麼晚,還好意思吆喝“哥哥也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