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絕代美女凋謝在塞外草原上

昭君和親的故事中國人大都知道,呼和浩特就是昭君和親出塞的目的地,昭君去世後也葬在這裡,後人為了紀念她常去憑弔,久而久之昭君墓就成了一個人們遊覽的地方,現在已經建成了昭君博物院。我們作為漢人的子孫到了呼市如果不去拜訪一下怎能說得過去呢?因此在會餘我們還是抽時間到昭君墓去憑弔了一番。

昭君墓就在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離市區不遠,交通方便,我們一早就從駐地出發來到了這個佔地七十多畝的昭君陵園。昭君墓又名青冢,蒙古語稱特木爾烏虎,意思是“鐵壘”,是一個高出地面三十幾米的大土丘,呈覆鬥形,據考證為漢代夯築成的封土,傳說是昭君的衣冠冢,封土中埋葬著王昭君的一雙鞋。由於每年深秋九月後,塞外草木枯黃,唯獨昭君墓上芳草青青,故古人稱之為“青冢”,而“青冢擁黛”也成為呼市八景之一。我們來到這裡是七月中旬,到處都是一片綠色,因此體會不到昭君墓的特異之處。

一個絕代美女凋謝在塞外草原上

昭君陵園留影

王昭君,本名王嬙,字昭君,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的一戶平民人家,漢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間女子身份被選入掖庭為宮女。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春正月呼韓邪單于(單于就是王的意思)第三次入漢覲見漢帝,“自言願婿漢室以自親”,元帝準其要求,把宮女王嬙以公主的禮節嫁給呼韓邪單于。《漢書·元帝紀第九》載: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乎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閼氏音焉支,漢代匈奴單于﹑諸王妻的統稱)。”於是王昭君一路上翻山越嶺,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出塞來到匈奴和親。晉朝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曾改稱“明君”或“明妃”,實屬司馬家的無聊之舉,並未得到世人認可。

匈奴是遊牧在蒙古高原最早的少數民族,是古葷粥(即嚴狁)的後裔,秦、漢初之際,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各部後不斷騷擾漢朝北部邊界一帶。漢高祖七年(前201年),高祖劉邦發兵32萬抗擊匈奴,被匈奴40萬精兵圍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城東5公里處)長達7天7夜,後採納謀士陳平的計策,向單于的閼氏賄賂珠寶才得以逃脫。《漢書·張陳王周傳第十》載有:“至平城,為匈奴圍,七日不得食。高帝用平奇計,使單于閼氏解,圍以得開。”脫險後,接受劉敬建議與匈奴締結和親之約。在此後的六七十年間,一直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然而匈奴仍不滿足,不時出兵侵擾邊界。漢武帝時期,隨著國力強盛,從元光二年(前133年)開始放棄和親防禦戰略,對匈奴實施反擊,幾十年間屢敗匈奴,至漢宣帝劉洵甘露元年(前53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呼韓邪單于率南匈奴附漢,郅支單于率北匈奴西遷至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東部築城而居。呼韓邪單于附漢後約定“漢與匈奴為一家,毋得相詐相攻”,曾於甘露三年(前51年)二月和黃龍元年(前49年)二月兩次朝見漢宣帝,受到特殊禮遇。

王昭君到了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意即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昭君出塞在漢匈關係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結束了漢匈兩族150多年的敵對狀態,打破了舊的歷史格局,促成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帶來了60多年的和平友好。《漢書》記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呔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這段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百姓安居樂業,生產發展的幸福圖景。

關於昭君出塞在南朝宋時范曄寫的《後漢書·南匈奴傳》裡為自願請行和親:“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這裡的記載與《漢書》不一樣,可能是該書作者根據民間傳說寫的,但從《後漢書》後,昭君自請出塞或因人們的主觀想法而慢慢變成了所謂的“史實”。

民間傳說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由於進宮後長期得不到皇帝的召幸而悲怨,就自請和親。在到了出塞之日告別時,只見昭君美麗又端莊,光彩照人,可愛極了,在場的人都呆呆的看著她,這時元帝很想將她留下,但已經晚了。元帝回宮後,越想越懊惱,自己後宮有這樣的美女居然沒發現,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為什麼會畫成這樣呢?原來後宮女子太多,要由畫工畫了像送給皇帝看後來決定是否召幸。當時的畫工毛延壽得了宮女送的禮物後就會把人畫得很美,而王昭君對這種貪汙勒索的行為不滿意,不願送禮物,所以毛延壽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為此,元帝極為惱怒,追究下來就把毛延壽、陳敞等許多畫工都殺了。

昭君美得如何?古人常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美女,這落雁就是指王昭君,傳說她在出塞途中,天空中的大雁驚訝她的美麗而忘了飛行跌落到樹林裡。而沉魚是指春秋時的西施、閉月是東漢末的貂蟬、羞花是唐代的楊玉環。

其實所謂的昭君自請出塞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試想一個深宮裡的女子怎會有此能力?事實上昭君很不幸,呼韓邪單于迎娶她三年後就死了,丈夫死後昭君要求回來,漢成帝不允,要她按胡俗嫁兒子(前妻所生)。《後漢書·南匈奴傳》載:“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王昭君鬱鬱而終,只活了三十三歲,一個絕代美女就這樣凋落在了塞外草原上,死後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並奉為神仙。

一個絕代美女凋謝在塞外草原上

昭君和親雕塑

由於昭君為人民做了好事,當地人民為了懷念她,傳說她是天上的仙女,所到之處無不春暖花開,因此在呼市及周邊地區出現了十幾座昭君墓,他們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家鄉。其實昭君墓的真偽已經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昭君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剪伯贊《內蒙訪古》說得好:“在大青山腳下,只有一個古蹟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因為在內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徵,一個民族團結的象徵,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

現在的昭君墓已經形成了一大片紀念性建築群,有博物館和紀念館,更多的是賣旅遊紀念品的商品部,其中最有特點的是一片白牆黛瓦的漢民族建築,據說是湖北省興山縣 王昭君故居的複製品。登上青冢環顧四周,雖然身處塞外,卻看不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只有城市和農莊,與內地別無二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