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炷香”的時間究竟有多長?

中國古代“一炷香”的時間究竟有多長?

許多古典小說中在形容時間上都曾提到“一炷香的功夫”,尤其是武俠小說中的高手過招也常以“一炷香”為限,可見,以燃香來計時是古人最常用的計時方法之一。

據說,這個概念起源於僧人打坐,這種計時方法很方便,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而且香製作方法簡單,攜帶方便,還能營造氣氛。古時的香多為手工製作,但並不是可以隨便做的,也有一定的標準,就像現在的GB標準或ISO,一炷香燃盡約為半個時辰,即現在的一個小時。

用香計時,可謂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因為不必受到天氣晝夜的限制,也不用麻煩的工具,因此,這種簡單方便的方法很快被民間的百姓接受,廣泛流傳。後來,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

在文學作品中,我們還常見到古人還喜歡說一袋煙的功夫、一杯茶的功夫,它們所指的時間一袋煙大約5至10分鐘,一杯茶大約15至20分鐘,這些計算時間的方法所表示的都是約數。至於精確的時間計算,古人也有其他的方法。

在周代時,漏壺計時器已問世。儀器上面是一個漏水壺,下置盛水箱,插著竹箭,箭桿上刻有時辰刻度。因漏壺中的水定量均勻地向下滴漏,水箱中水位逐漸升高,水面所對的刻度就表示著時間。我們現在所說的“銅壺滴漏”就是這種計時工具。漢代的日晷,隋代的鐘車、漏車、鼓車,唐代的“水運渾天銅儀”都是可以移動的報時器。

宋以後的計時儀器越來越精巧,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所制“大明殿燈漏”更為複雜, 自動化程度更高。到清朝時,西方以發條為動力的機械鐘錶製造法傳入中國,原來的計時工具就相繼被取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