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共情的力量,父母也可以與孩子打成一片

對於父母而言,與孩子共情有著神奇的魔力。簡單來說,共情就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有共情能力的父母當看到孩子流淚的時候,他們會想象自己就是這個孩子,並理解他的痛苦。當看到孩子憤怒地跺腳時,他們能感受到孩子的懊惱和怨氣。

運用共情的力量,父母也可以與孩子打成一片

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把這種親密的、情緒上的理解傳遞給他們,就等於我們認可了他們的經歷,並帶領他們學著安慰自己。

這種技巧,讓我們和孩子“在同一條船上”,不管前方是激流還是岩礁,我們都能一起見證,並指引孩子按照正確的軌道前行。

即使我們的關係中出現險灘——就像青春期經常發生的那樣,我們也能幫助他們越過障礙,找到自己的方向。

運用共情的力量,父母也可以與孩子打成一片

為什麼共情具有如此大的力量呢?這是因為共情能讓孩子把父母當成自己的盟友,而非旁觀者。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因為隔壁的孩子們不願意和自己玩,8歲的小明沮喪地回到家裡。這時,小明的父親只是抬起頭說了句:“不要再這樣了!你是大男孩,不是小娃娃了。不要每次別人一冷落你,你就難過成這樣!”

因為孩子總是習慣性地相信父母的評價,所以,小明極有可能會這樣想:“爸爸說得對。我的表現就像個孩子,這就是為什麼隔壁的男孩不願意跟我玩的原因。我這人真是太遜了。沒有人想和我做朋友。”

運用共情的力量,父母也可以與孩子打成一片

爸爸或許很關心兒子的感受。或許,他一直擔心小明對夥伴們的拒絕太敏感,想讓兒子變得更堅強一點。

然而,小明的爸爸犯了一個家長們最常犯的錯誤:讓自己對兒子的期待變成了與兒子交流的阻礙。

他不但沒有共情,還對兒子進行指責,給他上了一課,拋給他一些建議。結果,他的好心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小明更傷心地走開了,更加被誤解,更加像個膽小鬼。

運用共情的力量,父母也可以與孩子打成一片

當我們試著去理解孩子的經歷時,他感受到了我們的支持,知道我們和他站在一邊。

如果我們盡力不去批評他,不漠視他的感受,不試著把他從自己的情緒中轉移出來,他就會允許我們進入他的世界,會告訴我們自己的感受,與我們分享觀點。

他的動機看起來將不再那麼神秘,這又促成了彼此間的進一步理解。孩子開始信任我們。當生活中出現衝突時,孩子和我們就站在了統一戰線上,共同解決難題。

運用共情的力量,父母也可以與孩子打成一片

孩子甚至還會嘗試和我們進行頭腦風暴,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只有這樣,他們才會在將來真的聽取我們的建議。

共情,就是把自己置身於孩子的立場,並隨之作出回應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