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曉:大秦帝國滅亡時 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戰國時代的秦國名將輩出。其中,聲名赫赫的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白起、廉頗、李牧)僅秦國就佔去了兩位。這兩位,一位是堪稱“殺神”的白起,另一位則是擁兵60萬,幫助秦始皇夷平六國,橫掃八荒,最終實現一統萬里江山的“戰神”王翦。特別是王翦,一些人不免會生起這樣的疑問:既然,秦始皇擁有王翦這麼厲害的角色,他能幫秦始皇統一天下,卻為何在大秦即將滅亡時不見他出來挽救大秦於危亡呢?

揭曉:大秦帝國滅亡時 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 “戰神”王翦

對於這個問題,從歷史的各方角度來講,不論王翦屬於什麼情況,其實,王翦都是無法充當大秦帝國的 “救世主”。

歷史時間的不對等:秦朝滅亡晚於王翦卒亡

從歷史角度考證,王翦雖然生年不詳,但卒於公元前208年卻沒有爭議。而秦朝的建立時間是在公元前221年,滅亡時間是在公元前207年。也就是說,在秦朝滅亡之前王翦實際已經不在人世了,自然無談可救秦朝之事。

揭曉:大秦帝國滅亡時 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 秦始皇

歷史事件的無關性: 秦統一天下後 王翦急流知勇退遠離朝綱

王翦與大將白起不同的是,他不但機智善戰,卻更加深諳“急流知勇退”之政道。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幫助秦始皇打平天下的王翦,他並沒有居功自傲的繼續留下來幫助秦始皇輔政並鞏固國家根基,而是在幫秦始皇打完“攻滅楚國”的最後一戰後,向秦始皇“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也就是說他向秦始皇索要了一大堆的美田良宅後便告老還鄉,安度晚年去了。直至所終。

揭曉:大秦帝國滅亡時 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 王翦軍旅生涯的最後一戰“攻滅楚國”

當然,王翦向秦始皇索要這些,並非真的是因為自性貪婪那些田和宅,而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秦始皇不對自己有猜疑之心,不認為自己會有勃勃的野心。也只有這樣,方才能保得自身晚年身安無橫禍。須知,王翦可是一個很能帶兵的人,在任期上,曾經秦國60萬的兵馬掌握在其一人手上,這在秦始皇心中安能不懼。

歷史時代使命的異同:從“打天下”到“治天下”的轉變 秦亡並非缺乏王翦式猛將

古人常說“創業更比守業難”,會打江山的人並不見得會守江山。而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打下一片疆土最終沒能守住結果拱手讓人的例子並不少見。這一現象說明了,“打天下”與“治天下”所運用的思路方法自然不會等同。尤其是治天下,更加考驗的是統治者在治國方略上的“得人心”的治心之功,而非一味的窮兵黷武。

揭曉:大秦帝國滅亡時 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 王翦之孫——秦將王離

因此,縱然王翦在世,而且不隱退,那麼作為戰神王翦,縱然他在指揮軍隊作戰、保家衛國、抵禦敵人入侵上很是了得。但是“戰神”未必就是“治神”,也未必可以充當“治神”。而且秦國之亡,並非是因為缺乏武將,比如名將王翦之孫王離,以及章邯當時都在秦軍之中,但同樣無法阻止聲勢浩大的秦末農民大起義。

那秦國因何而亡?主要原因有如下三點:

其一、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制度雖然比之前的分封制先進但卻不知道變通,體制的固化,導致陳勝、吳廣因為大雨而延誤時間被逼反。

揭曉:大秦帝國滅亡時 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 秦末農民起義

其二、秦朝暴政日久,統治者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人們徭役苛捐雜稅不堪重負,人民處於持續的水深火熱與強壓之中,為生計所迫而不得不反。

揭曉:大秦帝國滅亡時 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 修築萬里長城 勞民傷財

其三、秦朝內部,先前六國舊的貴族勢力對分封制始終心存幻想,由此滋生的內部矛盾得不到有效的化解,使得朝廷內部各勢力之間為了彼此的利益而明爭暗鬥,人心各懷鬼胎,內部力量的不統一,加速了秦朝走向衰弱的命運。

揭曉:大秦帝國滅亡時 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 章邯因懼怕趙高等人迫害 率二十萬秦軍精銳投降

結語:

總體來說,來自秦朝在治國理政以及國家體制上延伸的種種弊端,別說王翦管不上,縱然王翦在世也可以管得上,也並不是因為他是個很能打天下的神武將軍,而就可以很順利的擺平這些問題,從而達到安治天下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