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爲何不再出來「救國」?這才是其真正的原因

軍人者,出生入死,保家衛國也。從古至今,為了國家的安定,百姓的安居樂業,無數英豪征戰沙場,誓死捍衛著國家的安定。他們以馬革裹屍,戰死沙場為榮,他們以血肉之軀鑄成國家一道又一道堅固的防線,他們堅韌不屈,他們英勇頑強,他們忠肝義膽。而說起軍人,我們自然而然的會想起三個字,想起一家人,想起一支軍隊――楊家將!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這才是其真正的原因

北宋時期的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現如今各種有關他們的書籍,故事,電視劇等不勝枚舉。而真正在歷史上的楊家將雖沒有電視上那麼傳奇,卻也是真的英勇無畏。在歷史上,楊家將的開創者名為楊業,既電視上的楊繼業的原型。他起初是北漢的建雄軍節度使,由於他在作戰時英勇無敵,被人尊稱為楊無敵。北漢與當時的大宋是敵對國,對大宋而言是個很大的威脅。後來,太宗皇帝趙光義御駕親征,將北漢覆滅。然而,北漢雖成為了歷史,可北漢的大將楊業卻沒有隨北漢消失,而是被太宗收服,成為大宋的一員,效忠大宋朝廷。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這才是其真正的原因

而太宗也很重視信任楊業,對他委以重任。從此,楊家將的歷史便開啟了。到公元980年時,楊業奉命帶著幾千兵馬鎮守雁門關,不料此時蠢蠢欲動的遼軍居然派兵10萬前來攻打雁門關。在人數差距懸殊的情況下,楊業不得已派人前去求助太原的潘美,卻被潘美以要鞏固太原勢力為由拒絕了。在這種危機情況下,楊業仍無半點退卻之心,他最終想到了一個出奇制勝的方法:即,不去正面迎敵送死,而是繞道敵人的後方,乘其不備偷襲敵軍,最終他帶著幾千人將遼軍的十萬人打的潰不成軍。公元986年時,楊業隨太宗出征,擔任西軍主帥。可是,在途中,東路軍失勢,楊業不得已率領西軍向南撤離。在撤離途中,楊業率領的西軍遇到了遼軍的主力。楊業主張不要正面迎敵,可是卻被狂妄自負的軍師打亂阻撓了計劃,最終聽取了軍師的計劃。結果楊業率領的西軍慘敗,而楊業的大兒子大朗也在此次戰役中犧牲。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這才是其真正的原因

楊業一生為國征戰,效忠國家,他的兒子們也都在他的引導下自小習武,保持著優良的軍人作風和品質。其中,六郎楊延昭名聲最大。楊延昭,作為楊業的第六個兒子,他也自小跟隨父親征戰四方,練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藝和帶軍打仗的本領。他的英勇不輸父親,他的忠誠亦是如此。在楊業死後,楊延昭被提拔為崇儀副使,後又被封為保州緣邊都巡檢使,駐守著北宋邊境。在他駐守邊境的這幾十年裡,他的威名遠播,讓敵人聞之色變,使得北宋邊境無人能破,楊延昭也因此被當時的人幾乎視為神人,成為繼他父親楊業之後楊家將的又一傳奇。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這才是其真正的原因

同樣,楊延昭的兒子們,由於出生于軍人世家,深受祖父,父親的影響,也都以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為榮。其中,以楊文廣為代表。在楊延昭去世後,他繼承父親的志向,成為楊家將的又一名猛將。也數次征戰,英勇頑強,憑藉自己優良的軍事素養立下了許多戰功。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這才是其真正的原因

然而,楊文廣這一代之後,上位者漸漸重文輕武。在推崇文治的同時,武將好像突然沒了用武之地,楊家將也隨著政策的改變被遺落在歷史中不再受到重用。作為一個祖孫三代幾乎全家為兵的軍人世家,楊家的男兒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許多大好男兒為保家衛國年紀輕輕就戰死沙場,數次骨肉至親分離,白髮人送黑髮人,卻無法磨滅楊家將的一腔愛國熱血,甚至到後來楊家男兒犧牲的太多無人上戰場殺敵之時,楊家的女人們也換下了紅妝,拿起了刀劍,遠赴沙場,成為歷史的又一傳奇――楊門女將。然而,再多的熱血,若沒有機會,也只能被擱置冷卻。直到北宋滅亡,他們都沒有被再次啟用。眼睜睜的看著國破家亡,空有一腔熱血和一身武力,卻報國無門。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這才是其真正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