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春日詩只有20個字,卻浪漫了一千多年

春分剛過,到處鶯歌燕舞,生機勃勃,真是美好。


一千多年前的一天,也是個春日,江南人陸凱,正欣賞著枝頭的梅花,恰好,信使打這走過,他要去長安。


陸凱忙折下一枝梅花,遞到信使手中,“兄弟,幫我傳給我朋友,等會,我寫首詩, 一併帶去。”


他回身拿出紙筆,寫下四句詩: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短短20個字,卻如一股清泉,甘甜清爽。這首詩,流傳了一千多年,依然是那麼動人。


這首春日詩只有20個字,卻浪漫了一千多年


許多人佩服古人,不是沒有道理的。


誰能有他們有創意呢?無物相贈,折梅與之。

誰能有他們詩意呢?折梅相送,說贈你一枝春。


在陸凱眼中,這一枝梅就代表著江南的春天。


“江南無所有”,陸凱在江南,卻說江南無所有。


這首春日詩只有20個字,卻浪漫了一千多年


江南真的無所有嗎?


謝眺在《入朝曲》中寫道: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江南自古就是繁盛之地。


這裡有美麗富饒的水鄉風景,有精緻的絲織品,有出眾的詩文……江南的美好,不要太多。


可是,倉促的詩人在倉促之間,折了一枝梅花相贈,“聊贈一枝春”。


江南,沒什麼可送的,送你一枝春天可好。


是啊,這枝開放的梅花,是江南春意的寫照,陸凱像在說:給,我把江南的春天送給你。


真是浪漫到極致。


這首春日詩只有20個字,卻浪漫了一千多年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這樣詩意的相贈。


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記載了戰國時期,越國使者諸發詣見梁王,帶了一枝梅花相贈。


但是,梁王的臣子韓子卻認為,以一枝梅相贈一國之君,是輕視。


後來在諸發的巧言善辯下,梁王親自接見了諸發。


花是美麗的,折花相贈,喻意美好,而更多的是思念。


這首春日詩只有20個字,卻浪漫了一千多年


在《古詩十九首》中,有這樣一首詩: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庭院中有一棵美麗的樹,茂盛青青,我攀著樹枝,摘下最美的那一朵,想把它贈給我最思念的人。


可是,雖然花香盈袖,終不能將花送到親人手中,此花有什麼珍貴呢?只是別離太久,想借花兒表達思念之情罷了。


折花相贈,我是因為思念縈懷,期待藉著這枝花兒,將思念帶給遠方的人知道罷了。


這首春日詩只有20個字,卻浪漫了一千多年


折花相贈喻思念,後世,還有折柳相贈表離別。


在唐代,詩人們送別時,總要折一枝柳相贈,表達不捨之意。因為“柳”諧音“留”。


王之渙在《送別》中寫道:


楊柳東門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


“折柳”也是中國人含蓄浪漫的一種表達,想象一下,詩人們在話別,就要分手了,古時,又多是男子:


白兄,早點回來呀。

賢弟,你保重呀。


可能,有的離別,連對話都沒有。然後,折下一枝楊柳,放到對方手中,此時,不用千言萬語,看著這柳枝,他能讀懂你的不捨和關心。


此時無聲勝有聲。千言萬語,可能都不如這一枝“柳”的表達。


將柳插在地上,也許,若干年後,這柳能長成一棵大樹,記住這話別的一幕。


這首春日詩只有20個字,卻浪漫了一千多年


回到范曄,當范曄的朋友,收到這一枝梅和這一首詩,會否欣然一笑,他將梅花插起來,靜等花開,坐在窗前,讀著這首詩。


江南的梅花,帶著友人的思念和牽掛,詩意而又溫暖,真浪漫。


有人可能會說,路途那麼遠,梅花會不會已經摺斷了。


我們當然知道有這樣的可能,可我們固執地不去想,想留一份美好在心中。


也許,這梅花沒到到友人手中,可是,卻已經到了中國人心裡。


從此,在中國人心裡,種下一顆浪漫詩意

種子,生根發芽,開成一朵盛大的詩意浪漫之花。


也許,此時,你不能與友人一起出門遊春,卻可以拍一張春日照,發給他,說:我把春天送給你。


真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