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馬氏莊園的今昔

[散文] 馬氏莊園的今昔

[散文] 馬氏莊園的今昔

位於安陽市西部20公里的西蔣村有個“馬氏莊園”,是清代廣東巡撫馬丕瑤的府第,被學者稱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築標本”,“中原第一大官宅”。如果不是專程到安陽旅遊,如果不是朋友傾力推薦,我根本不知道還有這麼一處造型獨特、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馬氏莊園”的建造因跨越清末民初,家人既有在京城做官,又有在山西從商,其建築風格帶有明顯的借鑑痕跡。整座莊園佈局嚴謹、錯落有致,古樸典雅、雄渾莊重,既有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寬敞明亮的建築風格,又有晉商大院深邃富麗的建築藝術,還有中原地區藍磚灰瓦、五脊六獸掛走廊的建築特色。

這類建築風格在當年的中原一帶頗為流行,並俗稱為:九門相照。為了弄清楚馬氏莊園“九門相照”的涵義,我多方查找資料,並反覆描繪圖示,才勉強形成一個概念。馬氏莊園共分三區六路,每路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均開九個門,自前向後依次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形成前門、中廳、後樓“九門相照”的格局。


[散文] 馬氏莊園的今昔


走進這座具有中國近代百年曆史的莊園,能感受到厚重的歷史氣息和文化氛圍,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重大事件都在這裡留下珍貴的印跡。既有奇恥大辱,又有紅色經典,遙遠的時空在這裡凝固成了一件件觸手可及的遺物,給世人以警醒和啟迪。

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倉皇出逃西安,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後,返京途中路過安陽。作為護國大巨之一的馬丕瑤次子馬吉樟奏請太后和聖上,准奏落架下榻於馬氏莊園。如今,御宅依舊,龍床猶在,遊人來這裡參觀時定會睹物生情,憶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解放戰爭年代,劉鄧大軍曾在馬氏莊園設臨時司令部。在一間大屋裡,西屋住劉伯承司令員,東屋住鄧小平政委,中間的堂屋為司令部。著名的“魯西南作戰會議”就是在這裡召開的,作出了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的戰略部署。如今,當年的房舍、床鋪,作戰室、會議室以及簡單的陳設完好無損、保持如初。屋外門前有一株幾百年樹齡的“龍抱槐”,劉司令和鄧政委常在樹下下象棋。我們觀瞻時,斜陽透過濃密的樹葉灑落於地上,微風輕輕拂過,彷彿搖曳著過往的時光......


[散文] 馬氏莊園的今昔


這裡的許多墨寶彌足珍貴,堪稱文物級別,凸顯了莊園厚重的文化感。慈禧為慶賀自己的六十大壽,御筆親書了“壽”、“福”二字,賞賜給馬丕瑤,以示對其卓著政績的褒獎和鼓勵,現懸掛於馬丕瑤的居室修身堂內。“和信堂”的客廳中央有一匾額,上書“百官楷模”,這是光緒皇帝親筆御賜馬丕瑤的。家廟中洞門額上鑲嵌有清戶部尚書、軍機大臣閻敬銘書寫的“馬氏家廟”石匾額。

馬氏家廟上方是讀書樓,是馬家學子讀書的地方。馬丕瑤非常重視教育,他要求馬家子孫從4歲到13歲都要在家塾裡讀書。直到13歲時,讀書好的就到讀書樓繼續深造,讀書不好的就耕田,或做其他事情。其家訓為:“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為了讓學子們專心讀書,上樓讀書建有專門的活動木梯,每天學子上去後,家人便把梯子搬走,學業完成才能下樓。我們來這裡參觀時,能夠看到排列整齊的桌椅和簡潔實用的教學環境。惟能如此,馬丕瑤子女及後人人才輩出,使馬家出現“一門雙進士,三代五俊傑”的盛景,為當年所罕見。

在參觀過程中發現一群天真活潑的少兒排著長隊,身著紅色古裝,前來參觀。上前打聽帶隊的教師,說他們是河南省其它城市的小學生,特地前來接受教育,學習馬氏教書育人的好方法,以激勵孩子們奮發努力學有所成。由此可見,馬氏莊園的教育在河南一帶是相當有影響的。


[散文] 馬氏莊園的今昔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宅院的楹聯,隨處可見,俯仰皆是,無不彰顯濃郁的儒家思想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最難得的是許多內容都反映了馬氏家族為人、處事、修身、做官的基本原則,用於自律、自警,今天讀來,仍具有極其深刻的警示教育意義。如“不愛錢不徇情我這裡空空洞洞;憑國法憑天理你何須曲曲彎彎”,這是做官的原則;“天下無不是底父母,人生最難得者弟兄”,這是做人的原則;“一敬勝百邪,一誠包萬有”,這是做事的原則;“有錢莫喜考武,雖貧亦要讀書”,這是做學問的原則。

由此可見,馬氏莊園歷經幾百年的風雨卻保存完好無損,並在中原大地名聲顯赫是有其道理的。


[散文] 馬氏莊園的今昔


百度搜索逸飛中文網,欣賞更多精彩文章,詩意每一個平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