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垃圾分類難?


目前,上海作為推行垃圾分類的先行城市,民眾首先體會到了垃圾分類的困難,其餘西安等四十餘個準一線城市也即將推行強制垃圾分類,一時間社會公眾議論紛紛,但是回到歷史上,其實日韓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了這一工作,中國當前強推垃圾分類,實際上是歸還歷史欠賬!


對比中日韓幾個東亞社會的垃圾分類經驗,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各國垃圾的情況都基本相似,但是到了六十年代經濟起飛階段,伴隨著嚴重的垃圾問題,日本和韓國都開始花大力氣治理環境衛生,思考垃圾問題,經過三十多年的探索,建立了一套相對完善的垃圾分類制度,應對了塑料時代的到來,至今也仍然是全球環境衛生治理的典範!

日本:垃圾分類與五行結合,嚴格法律保駕護航

在上世紀50年代,日本也經歷過垃圾圍城的困局。當時日本急於經濟復甦,大量工業、生活垃圾堆積如山,簡單的垃圾填埋根本滿足不了巨大的產量。因此在1970年,日本出臺了《廢棄物處理法》

,大量修建了垃圾焚燒廠。但到80年代,日本對垃圾焚燒的依賴程度,仍居全球第一。焚燒廠數量已經佔全球總量的70%,但同時也因大量固體廢棄物的焚燒,導致致癌物二噁英等有害氣體超標。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大阪:日本第二大城中的垃圾焚燒廠

此後,日本政府痛定思痛,開始轉換垃圾處理的思路。在90年代提出垃圾治理3R原則,即減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開始實施嚴格垃圾分類體系。以日本大阪為例,將垃圾根據陰陽五行屬性,將垃圾大致分為可燃性垃圾與資源型垃圾,其中又進一步各自被分成若干的細小分類。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我認為日本的垃圾分類和回收最有特色,日本將垃圾分類回收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方便民眾利用傳統知識識別。日本居民每天根據所屬的五行日期(日本的星期制度遵循中國古代的分法,分別為星期一 月曜日 (げつようび)星期二 火曜日 (かようび)星期三 水曜日 (すいようび)星期四 木曜日 (もくようび)星期五 金曜日 (きんようび)星期六 土曜日 (どようび)星期日日曜日 )回收不同屬性的垃圾,住戶需在指定時間丟棄指定垃圾,錯過就只能繼續放家裡,等下一週相應的時間再扔。而家電等垃圾則需要聯繫專人處理,並支付一定的費用。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日本的垃圾分類與星期制度(五行)結合在一起,方便民眾利用傳統知識識別

相應地,日本建立了世界上最嚴格的垃圾分類法律保障體系,為垃圾分類保駕護航。根據日本《廢棄物非法投放罪》規定,廢棄物投放者將被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1000萬日元的罰款,企業則最高可罰款3億日元!

據此,日本建立了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

韓國:新村運動,從農村到城市,建立新生活

韓國的經驗是從改變農村衛生逐漸擴大到城市環境衛生的改變,在上世紀70年代初,韓國開始開始在全國開展"新村運動"。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50年代韓國同樣貧窮落後--髒亂差

1970年4月,朴正熙提出了"建設新村運動"的構想,目的是動員農民共同建設自己的"安樂窩", 政府向3.3萬個村和社區無償提供水泥,用以修建房、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民眾積極參與建設家園

此後,政府又篩選出1.6萬個村莊作為"新村運動"的樣板,帶動全國農民主動創造自己的美好家園。"新村運動"在短短几年時間裡改變了農村破舊落後的面貌,並讓農民嚐到了甜頭,"新村運動"由此逐步演變為自發的運動,此後新鄉村運動逐漸擴大到城市,也開展了相應的環境治理和社區整治的運動,韓國的城鄉社區的環境得到大的改觀。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韓國新村運動:從農村走向城市

民國:新生活運動

更早的經驗是民國時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國民政府推動的新生活運動。從南昌開始,得到了蔣委員長、宋美齡和國民政府的大力支持,自下而上全民參與,出版相應的指導守則,從衣住行、廁所、環境衛生、言行舉止等多個方面,引領民眾開始新的生活方式,但是卻因外憂內患而被迫中止。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蔣介石宋美齡親自倡導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民眾積極參與整治環境衛生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新生活運動指導手冊

新中國:除四害運動

而我們在那個年代卻在搞階級鬥爭和各種政治運動,雖然中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有除四害的運動,但是方向卻是以消除自然界的昆蟲/動物為主,而不是反思和改變民眾的生活習慣。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除四害的本意是十分正確的

垃圾分類難?本是歷史欠賬,應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應開展

除四害宣傳漫畫

此後除四害運動被政治化,而偏離方向,忽略了民眾生活衛生習慣的訓練和養成,特別是大規模除麻雀行為,干擾了大自然食物鏈,也破壞了生態環境,錯過了培養衛生習慣的絕佳歷史機遇,等到七十年代改革開放,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直到九十年代塑料的大量普及,我們幾乎毫無招架之力,就全盤接受了塑料及石油產品,造成了大規模的垃圾無法處理,形成垃圾圍城和垃圾圍村的嚴重局面!

反思和建議

回望歷史百年,我們今天應該重新反思和對待歷史經驗和教訓:

  1. 民眾的素質和培養和習慣養成比任何政治問題都重要,必須花大力氣去堅持,不能鬆懈!
  2. 政府必須大力倡導,從自身做起,從下而上,強力推進,垃圾分類問題說到底就是最大的可持續問題,是政治問題;
  3. 必須要有強力的法律保障,重典之下,民眾必規範而行,除了罰款和判刑,我認為應該加入一條:對於故意不做垃圾分類的公民,需要強制義務到垃圾分類廠進行義務勞動一段時間,接受垃圾再教育;
  4. 垃圾分類應強制納入從幼兒園到高中義務教育全部課程,將垃圾分類列入各級考試和公務員考試的範疇,垃圾分類考試不及格一律不得當公務員。

對於中國實行垃圾分類制度,您有什麼想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