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要把保企業、保就業、保民生放在核心位置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日前,在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和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2期)上,就如何理解當下中國宏觀經濟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要根據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衝擊的特性來確定著力點,要把保企業、保就業、保民生放在核心位置。

王一鳴認為,這次疫情是一次外部衝擊,不同於經濟系統內生性衝擊,外部衝擊是外生變量,它對經濟系統的影響取決於持續時間和經濟系統的抗衝擊能力。如果疫情較快得到控制,就不會對經濟系統造成實質性傷害,後期也會較快恢復。“如果持續時間拉長,就可能對經濟系統造成傷害。所以,全力把疫情控制住是關鍵”。

這次疫情又是非典型性外部衝擊,是需求—供給—金融的三重疊加衝擊。需求衝擊主要是隔離措施和保持社交距離所造成的消費和服務大面積萎縮。供給衝擊主要是生產體系停擺,經濟活動休克,造成產業鏈、供應鏈中斷甚至斷裂。金融衝擊主要是企業資產負債表惡化,甚至出現不可逆變化並影響到金融系統。“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要針對疫情衝擊的特性進行設計。”王一鳴說。

這次疫情不僅衝擊經濟系統,而且威脅到就業和民生。“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不僅要著眼於經濟系統的恢復和修復,還要把保就業、保民生放在核心位置。”王一鳴提到。

在王一鳴看來,這次疫情的影響範圍是前所未有的,覆蓋了主要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佔全球經濟份額超過90%。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不僅要有效減緩疫情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還要有效應對全球經濟衰退產生的疊加影響。他還強調,這次疫情對經濟系統是一次壓力測試,一些矛盾和問題會暴露出來。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要抓住疫情帶來的倒逼改革的“機會窗口”,將實施宏觀政策措施與深化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關於一攬子宏觀政策的著力點,王一鳴提出如下建議: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情況下,全面推進復工復產,暢通勞務鏈、供應鏈、資金鍊,實現生產生活秩序正常化,確保生產與供給穩定。只有這樣,才能穩定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恢復經濟活力。

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要立足於有效擴大國內需求,對沖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同時也要高度關注疫情對產業鏈、供應鏈的短期衝擊和中長期影響,還有防範企業資產負債表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引發金融領域風險。

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要把保企業、保就業、保民生放在核心位置。保住了企業,就保住了就業,也就保住了民生,就守住了底線。增長目標固然重要,但就業和民生更重要,從根本上說,兩者是一致的。

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要充分考慮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強政策彈性。從目前情況來看,疫情對全球的影響已超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如果下半年疫情不能消退,金融狀況可能更加惡化,全球供應鏈可能進一步中斷,2020年全球經濟可能萎縮6%。從目前情況看,下半年疫情能否消退仍有不確定性,需要做好較長時間內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準備,政策措施也要留有餘地。

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要抓住改革的“機會窗口”,加大改革開放力度,不失時機地推動改革。比如,進一步放開壟斷行業市場準入,鼓勵民營企業拓展發展空間;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進一步擴大金融等服務業對外開放,繼續壓減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增大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