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高質量發展開啟了中國經濟新的發展階段,也確立了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戰略選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王一鳴在日前召開的首屆中國宏觀經濟年會上表示,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要實現更高水平、更優結構、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就要推進“五個轉變”,一是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二是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四是從“分配失衡”轉向“普惠包容”;五是從“灰色增長”轉向“綠色增值”。

在王一鳴看來,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生產能力的迅猛擴張,傳統產品和服務的“數量缺口”基本填滿,“有沒有”的問題基本解決,一些產業領域還出現了產能過剩,而隨著居民對產品和服務質量、品質的需求日益擴大,“質量缺口”仍然較大,“好不好”的矛盾更趨突出。如果說高速增長階段主要任務是實現“數量追趕”,那麼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主要任務是實現“質量追趕”,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優勢為主攻方向。

“從宏觀上說,高質量發展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如何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推進“五個轉變”?王一鳴提出了“六個路徑”。一是要強化市場功能。基本方向是從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強化市場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二是提升產業鏈水平。我國已建立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但產業鏈“不穩”“不強”“不安全”等問題仍然突出,要重構我國產業競爭新優勢。三是增強原始創新能力。“以前更多是基於引進技術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現在這條路越來越難了。”必須通過外部倒逼和市場競爭,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四是提升人力資本。在我國人口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的情況下,提升人力資本尤為重要。這也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途徑。五是推動綠色轉型。讓經濟發展擺脫對高消耗、高排放和環境損害的依賴,轉向經濟增長與資源節約、排放減少與環境改善相互促進的綠色發展方式。六是提高空間資源配置效率。以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為主體形態,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

王一鳴認為,要推進“五個轉變”,打通“六個路徑”,關鍵是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體制,根本途徑還是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是競爭出來的。實現高質量發展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制度體系,在競爭性領域不給特定行業、特定企業以特定優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