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城东南37公里处的谢河镇风情——闲话谢河

(一)

度娘一下,关键词谢河镇,居然有俩——南部县谢河镇,凉州区谢河镇;天地间之事无不存在玄妙组合。一个地处四川丘陵温润多雨,树木葱郁,一个地处河西走廊干旱缺水,地表裸露;一个人口稠密,一个人烟稀少;一个大米为主粮,三餐无辣不欢,一个主打小麦,顿顿白面不烦。厚实的黄土层,漫过高峻挺拔乌鞘岭,趟过古浪峡,慢慢连成大片的盆地。或许您还没愣过神,车马已走过靖边驿到了张家店啦。你可别急,这儿再走27公里便到了咱凉州城。

凉州人常说“疼小的,爱大的,中间有个受气的”,似乎道出了谢河的尴尬地位。你想312国道、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全境路过,要说这样地理位置自然不言而喻;可是谢河东临黄羊镇,西接武南镇,光气儿仿佛都让旁人抢走啦。连霍高速咱中间地不留匝道咱理解,可是金色大道也与咱有点地了,为了走趟金色大道,大家伙慢悠悠穿过一个个村庄,颠簸在乡间路道,尘土飞扬才算有了眉目。去趟武威,乡村公交五元,去趟黄羊镇也得四元;新修的社区,住房价格奇优、位置绝佳,可老百姓不管这个理,与其在这买,还不如黄羊买,两年过去了不少房子还待着主儿呢。可谢河人却一点也不恼,照旧欢喜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物阜民殷岁月秋,武威大邑古凉州”。祁连山,这河西走廊的文明发源地,如青龙盘踞东南,守护着这方土地;冰冷的祁连雪水,参拜过佛爷后,沿着峡口汩汩流出,滋润着这干涸的土地。憨厚朴实的谢河人,用他们灵巧的双手、灵动的头脑谱写生活新篇章。老辈儿在土地上依旧稼穑生产,耕耘着土地,也收获着每一个真真实实的日子;年青人早已突破土地羁绊,他们豪情满怀,放眼世界,用智慧和朴实厚重的气韵或从政、或经商、或从事最普通文教卫生,他们也绝不含糊,无不努力彰显谢河人独有气质,创造属于西部人的辉煌。吃水不忘挖井人,早些年乡亲们捐资助学兴修学校。早些年中学校园还是土地皮,砖厂老板们纷纷慷慨解囊;学校那年新搬教学楼,新楼旧桌子,谢河籍人士立马出钱出力协调解决。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凉州不凉米粮川”,厚实的黄土层、平坦的地势、温暖的气候注定了黄羊灌区年年的好收成。老辈子谢河人一脸自豪,“我们黄渠人逵程――娶媳妇,待两天的客,热热闹闹;正月看亲戚十二个馍馍。你们杂渠,金渠,湖渠能比吗?”历史总是莫名的相似,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早年双龙淘金大肆毁坏式劫掠,破坏了生态,改变地下水流向;再加上西部整体干旱,谢河也只有干河坝啦。昔日沟渠边一排排如画榆柳,早已随推土机声轰然倒塌;即使颇有诗意的谢河人撰联“今年无雪天藏玉,谢河有水地生金”,谢河父老们仍不得不拿捏着钟表,看着那几寸水洗脸似的漫过枯黄的禾麦。原本新辟的地,早早已荒芜;曾平整如镜面的打麦场,早已荒草丛生。前些年,政府还不得不下派工作组,动员部分百姓播种。还好最近今年,大片大片耗水的小麦地,早已流转,渐已被油绿的牧草覆盖。当年五坝人抟土拆炕、收集农家肥,精心种植的包包菜直径约么50公分(力气小点的还抱不起来),也早退伍啦,换李府、叶家双孢菇、谢河红提葡萄。好多的谢河人早已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准时准点在面粉厂、挂面厂、酒厂上着班。

(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到,“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覆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当你深入谢河村落,你就会惊讶与他别样的活力。

周日,天刚刚蒙蒙亮,谢河街上人头攒动,摊贩们早已纷纷就位,一块板、一个板凳便已告了主权;待太阳探出猩红的脸,一车车、一堆堆、一筐筐农产品便揭去了面纱,赤橙黄绿青蓝紫,交织谢河人五彩的梦;一排排、一码码、一款款的衣饰,綪龙棉布绢丝麻,装点着谢河人花样的生活;一炉炉、一张张、一笼笼,面皮子麻辣烫烤串串,滋润谢河人幸福的脸庞。太阳一骨碌爬上了树梢,电瓶车、摩托车、小汽车捎着主人来赶集啦。原本就繁忙的312国道一下子紧张起来了,喇叭声、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早已习惯了的谢河人,不慌不忙,找个点,停好车,一家老小慢慢悠悠挑选商品。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老人们或团坐挖牛九,或围成圈,抄上家伙来个乡村自乐班;各村上的广场舞队身着正装,音量放至最大,专注神情、扭动腰肢……近20年风雨无阻的赶集,谢河赶集早已成这边人生活的一部分,参与的商家也由原来的近处的农民到市区的商家,同进也吸引周边古城、河东、二坝等乡镇大批群众前来购物。

谢河毗邻白塔寺、天梯石窟、光寿寺,再加上洞儿寺,每逢初一十五信教群众便纷纷焚香祈愿。乡村小天地,世界大舞台。近年来庙山村每年都积极筹备、精心打造自己的春晚,小小的舞台凝聚了八方乡邻,联通了浓浓的乡情、乡思。各村组也不甘示弱,拉起阵式,闹起了社火。“傻公子”手舞绸扇,边扭着秧歌,边即兴演唱“锣鼓(地那个)喧天爆竹(啊)响,牛鬼蛇神(就)一扫(地那个)光;全体(地那个)人民(就)得安康,心情舒畅过大(啊)年。”唱滴人声情并茂,围观地人开心欢笑。狮子舞起来,蛟龙动起来,又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深。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昔日王维《凉州郊外游》,好像也挻适合这里的。偏僻的地域,总有些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一些倍受疾病折磨的男人女人,忽然一天奇迹般地痊愈了,他(她)们于是神秘兮兮,居然说能知人世的祸福吉凶,居然说能禳解人的痛苦。深夜里,疯疯颠颠地说着似懂非懂的话。我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村中人两位女子竟同时出了“磨”,“道非道,非常道”,两个人各自扬言道法非凡。一日,二人为坛作法,口语诡异,青烟袅袅,持续半日之后忽然妖风乍起,果然一人败北,不日一命呜呼。后来听说得胜者也谨慎入微,日常绝活作法。常常门庭若市,甚至村口有了专门的面皮摊,但大都是无果而归,鲜有告白。偶有有缘人得到启引,千恩万谢,意图多付点人事,立马呵止;也有商贾化险为夷,回头感谢,不肯多要一分,善言指示捐助同村的孩子上学。

贾平凹在《商州又录》里写到,“这日子真有趣,外边人在地里转圈圈,屋里人在炕上摇圈圈;春天过去了,夏天就来了,夏天过去了,秋天就来了,秋天过去了,冬天就来了,一年四季,四个季节完了,又是一年”。凉州城南的谢河人也这样的方式,这样的文化,浸润着他们真真实实的日子。

(三)

一日与老友相聚,酒过三寻,他说这些年他曾听到这样的笑话:一个外地人路经谢河,笑说这就是血流成河的地儿;旁边一个半晌没说过话的小年轻竟说是麻雀不敢飞的地儿;老友气不过,气乎乎地说,倒不如说乡镇政府用敌敌畏给老师发工资的地儿,一时愕然,继而众人大笑。

“糗事!糗事!何足挂齿,何须再提。”

老友又嘟嘟囔囔地笑着说:“走过了这么多地,念叨的还有老石的大盘鸡,谢河人的不一样。”

我故作镇定,“你眼里有什么不一样?”

“当然不一样了。你看他们头脑灵活,借助于国道畅通,跑去运输、开场子,一个个抢先致富。最了不起的当属张志鹏厂长,他以小小的机械磨享誉河西五地;尽管身价不菲,却多少年依旧谦卑低调,一顶鸭舌帽,一脸真诚的微笑……”

老友忽而诡异地说:“你说《武威县志》里写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士风壮猛……凉州士民所以推锋执锐,父死子战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汉故也’。可见,武威人的这种有一种与国家安危系系相关的大气、豪气、雄气与正气。你常说谢河紫气东来、藏龙卧虎,也拿出实物来说说?”

我忽而记起于右任先生的《河西道中》“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几战场”,脱口而出,友人一听哈哈大笑。

其实谢河真是福地,一代代的谢河人从厚实的土地上兴起,亦工亦商,亦耕亦牧,让凉州文明传播开来。他们的生平大都淹没于历史之中,只有少量的人与事被后人记住。据谢恒义先生主编的《谢氏族谱》记载,“谢氏家族曾出过一个附马(具体朝代暂无从查),坟葬在校尉乡校尉村唐家湾……清朝光绪年间,曾祖辈升元考取了武举,在赵统领麾下当角将,使用的大刀120斤重,使用的弓弓弦拉开两个年轻有的肩都支不住,他练功用了的卧牛石,锁子石仍保存……”武寨张家大墩张俊哲墓,宏大的墓地,栩栩如生的石羊、石骆驼,高大的碑体,叙述着曾经显赫一时的荣光。长江后浪推前浪,改革开放后的谢河人尤其重视文化教育,大批的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要属他家、沈家、达家学子最多。有人曾戏称要是把这三家的全国各地的教师们聚集起来,随便可以一个高等教育专科学校。近些年,好些学子进入985,211院校深造,部分学子读博、博士后续写谢河人的传奇。

河西走廊每个地方都出酒,而且各地方都不止一个品牌,尤其是千里河西走廊有人笑称河西酒廊。边塞诗人岑参,在驻凉州两年期间写下的《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估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偌仍似钱,摘来沾酒君肯否!” “豪雄粗犷”武威人向来不缺酒,只缺他们钟意的好酒,而今谢河人都可以满脸自豪的说,我们有相当当的“五谷传奇”。“稻、黍、稷、麦、菽”作为主料,经三千年祁连雪水的润养,佐以三份麯,五份谷,发酵、焙煮、蒸馏,积淀成五谷精髓,演绎出五谷传奇。历史依旧,但懂得享受的谢河人,他们很会自找乐趣,即便不过一盘卤肉,一斤五谷传奇,也要用指头蛋大个酒杯慢慢地喝,细细地品,悠然地嚼,一点一滴儿细细咂将下去。但花起拳来,却要可嗓门儿地喊。那神情,那气度,那派头,那声音,犹如几个武士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而今流转地里苜蓿一片紫红,不知又有多少人想起“雄心一片在西凉”;那些出抛家外逃的婆姨,夜深从静时是否想到孩子无助的泪眼;雄鸡一啼,冬青顶一片绯红,谢河人又缔造着另一个传奇。早安,谢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