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大格局


人生在世,很多人勤勤懇懇,奮鬥了大半輩子,仍然碌碌一生、一事無成。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格局太小。一個人格局的大小,決定了人生的上限。格局小的人,往往眼界不高,因此限制了他的成就。有這樣一句諺語: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這句話的哲理是:你可以烙出大餅來,但是你烙出的餅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鍋的限制。我們所希望的未來就好像這張大餅一樣,是否能烙出滿意的“大餅”,完全取決於烙它的那口“鍋”——這就是所謂的“格局”。

做人要有大格局


如果把人生當做一盤棋 ,那麼人生的結局就由這盤棋的格局決定 想要贏得人生這盤棋的勝利,關鍵在於把握住棋局 在人與人的對弈中 舍卒保車、飛象跳馬……種種棋著就如人生中的每一次博弈 棋局的贏家往往是那些 有著先予後取的度量、統籌全局的高度 運籌帷幄而決勝千里的方略與氣勢的棋手 。

謀大事者必要布大局 ,對於人生這盤棋來說 我們首先要學習的不是技巧,而是佈局 大格局,即以大視角切入人生 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大 大格局決定著事情發展的方向 掌控了大格局,也就掌控了局勢 一個人格局大了,未來的路才能寬。這就如同下棋一樣,開局時,我們便應立足全局、謀定而後動,而不是與對手爭奪眼前的一子一隅。只有把目光放遠、格局放大,才能將起點變高、前途變寬。

做人要有大格局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正所謂“文如其人”,梁啟超年少時,便是一個格局大、見識高的人。梁啟超從小家境優越,再加上自己也很爭氣,11歲便考中秀才,17歲時又中了舉人,可以稱得上是“少年天才”。然而,就在他才名遠播、考場得意之時,卻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在中舉一年之後,梁啟超竟轉投康有為門下。在當時,康有為還只是個秀才,而梁啟超已經是舉人了。以功名而論,梁啟超早已遠遠超過了康有為。這個“秀才老師,舉人學生”的搭配,一時之間讓不少人大跌眼鏡。在旁人看來,梁啟超是自降身價,以高就低,但梁啟超自己卻不這樣認為。他拜康有為為師,並非一時熱血,而是他敏銳地覺察到:在當時,西學已有盛行的趨勢,而要想救國圖存,那是非得融貫中西不可。自己“學歷”雖高,卻只是擅長訓詁詞章、應試八股等舊學問,在先進的西學上並無所長。而此時的康有為,雖然只有秀才身份,卻學貫中西,眼界開闊。果不其然,在康有為的悉心教誨下,梁啟超逐漸瞭解了西學,進一步開闊了自己的眼界。誰識書生能報國,晚清人物數康梁。正因為梁啟超有著高超的見識、遠大的格局,才使他衝破古老的壁壘,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學者與維新變法的中流砥柱。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心中沒有格局的人,就好比無頭蒼蠅一樣,喜歡橫衝直撞,貪圖眼前小利,最終一事無成。曾國藩一生善打愚戰、笨戰,不善打巧戰。他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他說:“打仗要打個穩字,”他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他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鬥的部署、後勤供應、出現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等,指導每個環節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曾國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誠為本,以拙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願人佔我的便益(宜)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別人以巧似偽欺騙他,他卻仍然以誠以拙相待。歷史上,凡是太聰明、太能算計的人,最終結果都是很不幸,這些人感覺痛苦的時間和深度也比不善於算計的人多了許多倍,換句話說,他們雖然會算計,但卻沒有好日子。《紅樓夢》中雲: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做人要有大格局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段“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的瀟灑時光,但我們更應該知道:外有銳氣,內有格局,才叫意氣風發;只有銳氣,而無遠見,不過是盲目自大。沒有格局的人,往往被固定的範圍所束縛,被死板的思維所限制。這樣的人即使能力再強,也註定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因為,決定他們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人生如棋,要有格局,我們不應侷限於眼前的一草一木,而應該放開眼界,謀劃長遠。以大格局,成大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