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殖民體制下,東北在十四年內的特殊工業化進程

文|睿史

東北地區物產豐富,有廣闊肥沃的可耕地,豐富的林業、漁業資源,煤礦、鐵礦等多種原材料儲量豐富。自然資源匱乏的日本控制這一地區之後,為滿足其戰爭經濟的需要,實行“日滿一體”政策。滿洲國成立後,成為當時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1933年至1936年為滿洲國發展第一期,日本對滿洲投資總計十一億六千萬圓,當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投資滿鐵。1937年至1941年為第二期,進行第一次產業開發五年計劃,日本投資達到50億圓。1941年滿洲國強制推行第二次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產業發展重點為鋼鐵、煤炭與農產品。在1945年時,由於中國和日本都已基本被二戰摧毀,偏安一方的滿洲國其工業規模超越日本躍居亞洲第一。

淺述殖民體制下,東北在十四年內的特殊工業化進程

偽滿時期的鞍山昭和制鋼所,今鞍山鋼鐵集團

殖民者強力推行“一業一社”政策,將大量資源開採與加工產業壟斷化、國有化。總負責滿洲地區工業發展的滿洲株式會社瘋狂膨脹,這為接下來的一系列重工業開發計劃高效施行提供了條件。日本統治當局在制定產業開發五年計劃中,突出強調了所謂的“重點主義”的產業政策。第一次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置重點於“建立兵器、飛機、汽車、車輛等有關軍需的產業開發鐵、液體燃料、煤、電力等重要的基礎產業為重點,特別是將國防上所必須的鐵、液體燃料的開發作為重點”。第二次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的目標,是為了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未完成的部分,其中以煤炭和農產品為重點。不僅從產業開發的一開始工業與農業投資比例嚴重失調,而且在工業內部,重工業相對輕工業而言,又佔有絕對的優勢。日本當局一直都把重工業作為主導產業,拼力擴大生產,使得重工業急劇膨脹,重、輕工業資本所佔比例差距也越來越大。“日滿經濟一體化”下旗號下發生了畸形工業化,但最終使得重工業基地迅速形成。

淺述殖民體制下,東北在十四年內的特殊工業化進程

日本人規劃建設的偽滿首都新京(今長春)景象

在交通方面,東北地區也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到1939年,鐵路線全長已超過一萬公里,1945年達到11479公里,成為當時世界鐵道運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相較之下,1949年時全中國鐵路總里程僅22000公里。1943年滿洲國公路總里程近6萬公里,而1949年,中國(含滿洲)公路總里程僅有8.09萬公里。空運部門則以滿洲航空株式會社為主要經營者。1932年航空線總里程為1.5萬公里,當時中國航空線總里程無數據可以參考,而1950年的中國民用航空線總里程才1.14萬公里。

淺述殖民體制下,東北在十四年內的特殊工業化進程

通行於大連(日屬關東州殖民地)到新京(長春)的特加急列車“亞細亞”號

在日本殖民者與財團大力撥款和資本、人才注入的情況下,近現代工業體系快速成型,並井噴式發展。但同時東北原有民族工業的死亡,工業發展的殖民化與對日依存,缺乏自主技術與人才。日本也將東北地區礦業資源瘋狂開採和輸往日本,壓榨中國人作為主要勞動力,並伴以大肆屠殺。民族歧視與奴化行為被常規化地實施。以本溪湖煤礦爆炸案為代表的事故與慘案層出不窮。

淺述殖民體制下,東北在十四年內的特殊工業化進程

本溪湖煤礦爆炸案萬人坑

歸根結底,工業近代化應該是以民族工業的發展為主線的,而殖民地工業體系脫離了這一主線。其次,殖民地工業體系背離了工業近代化的宗旨。隨著偽滿工業體系對日依賴性的強化,偽滿工業成為日本經濟的附屬,其服務的是日本的利益,而不是服務於東北經濟、東北人民。再次,殖民地工業體系沒有形成能夠實現工業近代化的發展模式。最終,殖民地工業體系雖然為東北留下了大量熟練工人與基礎設施,卻沒有為東北培養出能夠完全實現工業近代化的有生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