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戴宗请公孙胜回山助宋江,屡遭拒绝,公孙胜的隐忧是什么?

为救柴进,宋江攻打高唐州,遇到会道术的高廉。宋江屡战屡败,损失惨重。

这时候,众人想起了道术高超,回乡探亲的公孙胜。

戴宗、李逵去蓟州,劝说公孙胜回梁山,希望他助宋江打败高廉,拿下高唐州,救出柴进。

可是,李逵、戴宗,一番走访,艰难地找到公孙胜家。公孙胜避而不见。

李逵以公孙胜母亲为要挟,方才逼出公孙胜。公孙胜依旧以修道为由,不肯出山。

最终,公孙胜被师父罗真人命令之下,方才跟着戴宗、李逵下山,相助梁山好汉。

李逵、戴宗请公孙胜回山助宋江,屡遭拒绝,公孙胜的隐忧是什么?


公孙胜的下山,不是心甘情愿,而是师命难违。

从主动违法乱纪,兴高采烈的上梁山,到事与愿违,重入江湖,公孙胜为何有如此大的转变?

公孙胜推三阻四,不肯回梁山的隐忧到底是什么?

  • 一、公孙胜与梁山好汉中有些人不和睦,有利益冲突

公孙胜与晁盖等人,劫生辰纲之后,一起上山。算是林冲之后,第三拨梁山入股人员。

这帮人中除了晁盖,也只有吴用、林冲二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公孙胜本身也不是淡泊名利之人。主动找到晁盖劫生辰纲,就是贪财好利的表现。

火并王伦时,林冲明确自身地位,愿意屈居公孙胜之下。林冲有让贤遗风,自身又无争强之心。公孙胜与林冲是没有利益、地位冲突的。

反观公孙胜与吴用的关系,多少就微妙了。吴用、公孙胜是晁盖的哼哈二将,左膀右臂。吴用懂谋略,公孙胜会道术且懂阵法,有些谋略。

劫生辰纲是公孙胜主动找到晁盖,生辰纲押送路线,公孙胜提供。吴用虽然出的主意,可是公孙胜的功劳更大,本事也很大。

吴用有三阮,与晁盖又是旧相识,所以排在晁盖之后,公孙胜排第三。

有本事,有功劳的公孙胜位在文弱书生,一介布衣吴用之后,多少是有些不忿的。

但吴用人多势众,公孙胜却也无可奈何。

李逵、戴宗请公孙胜回山助宋江,屡遭拒绝,公孙胜的隐忧是什么?


公孙胜与吴用,关系一般,甚至偶有不和。

再者,公孙胜若是一直屈居三甲之位,也算是名利双收。

可是,宋江上山,并带了一大帮子人一起上山,公孙胜的地位,从第三跌到第四。

第三与第四,虽然只差一名,却有巨大的象征意义的差别。

古代科举,从来都是三甲,没有说四甲的。状元、榜眼、探花是三甲,第四名之后,再无别称。可见第三名的寓意深远,第四名就是泛泛之辈。

梁山的三甲,是决策层,第四名后,就是执行层。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公孙胜一下从梁山集团的副总经理,降到部门经理,心里肯定不得劲。没有过失,又没犯错,无缘无故的降了职。搁谁谁难受。

于是,公孙胜耍了脾气,老子不伺候了。甩手回了家。

公孙胜由于地位问题,与吴用、宋江接连嫌隙,委婉的提出辞职。所以,才会不见戴宗、李逵,不回梁山。

  • 二、公孙胜回乡后,及早抽身,不愿再做草寇

公孙胜回乡途中,曾遇锦豹子杨林,并推荐他去梁山入伙。

这一细节,说明公孙胜回乡时,还对梁山抱有幻想,自己会回梁山的。否则,不会推荐他人去梁山。

公孙胜与梁山断交的想法,应该是回乡之后的事。

公孙胜回乡探母,具体细节,并没有多做描述。却可以从李逵回乡,其母表现以及公孙胜的邻居街坊的表现来推断大概。

李逵回乡,见到母亲,谎称做了大官。在哥哥李达道出真实身份后,其母惶恐不安。

这说明,可怜天下父母心,知道孩儿做了贼寇,没一个安心或赞同的。

公孙胜回乡,必然不敢将自己落草梁山的事,告诉其母。其母以为公孙胜云游四海,安全回家,自然要公孙胜长留身边。

李逵、戴宗请公孙胜回山助宋江,屡遭拒绝,公孙胜的隐忧是什么?


公孙胜回乡后,见母亲年事已高,需要有人在身边服侍,自然也生了不回梁山的想法。

李逵回乡,四处都是缉拿李逵的海捕文书。为此,哥哥李达还受牵连,入狱受折磨。

公孙胜回乡,情况截然不同。李逵、戴宗路遇公孙胜邻居,言谈之下,并无人知公孙胜的梁山贼寇身份。

公孙胜在官府面前,没有暴露,是安全的。

公孙胜没有暴露身份,官府便不会缉捕,再加上孝心流露,公孙胜在老家的日子,是安稳清净的。

如此一来,公孙胜正可以静下心,潜修道术,这是他梦寐以求的。

  • 三、道不同不相为谋,公孙胜与梁山首脑的立场、愿景有很大差异

公孙胜自己主动找到晁盖,想劫生辰纲。这说明公孙胜原本就不是一个良善之辈,最起码是个无视法度的乱臣贼子。

故而,上梁山,不过是换个地方,聚众闹事,公孙胜是满心欢喜的。

可是,他后来选择离开梁山,并屡次拒绝回山。这其中原因并非梁山的贼寇身份,而是与领导人之间有立场与前途的背离。

宋江未上山之前,晁盖为首,吴用为辅,公孙胜在梁山待的心安理得又春意盎然。

李逵、戴宗请公孙胜回山助宋江,屡遭拒绝,公孙胜的隐忧是什么?


可是,宋江上山,一切变了。梁山不再是兄弟们相聚的情义之家,而是争权夺利的名利场,这与大宋黑暗的官场没什么不同。这是公孙胜所厌倦的。

宋江一上山,就初排座次。新人一边,旧人一边。结果,晁盖的旧人只有寥寥九人。尴尬不?

宋江上山,梁山未来的走向就是招安,这一点,公孙胜明白。

公孙胜不愿入朝,只想逍遥自在的江湖过日子,这是与宋江的思想有根本的区别。

道不同不相为谋。公孙胜一走了之。不愿回山。

  • 小结

公孙胜回乡并多次拒绝回山,原因并非简单一点,而是多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而他拒绝回山,带来的影响,也很深远,甚至有一些,左右征方腊后,梁山好汉的结局。

公孙胜屡次拒绝回山的影响

梁山一共经历过多次分裂危机。有三次比较大。公孙胜回乡探母是第一次。菊花会宋江赋词《满江红》引发武松、鲁智深大闹忠义堂,是第二次。征完方腊,兄弟四散是第三次。

李逵、戴宗请公孙胜回山助宋江,屡遭拒绝,公孙胜的隐忧是什么?


公孙胜回乡并拒绝回山,开启梁山分裂第一次。这次公孙胜的表现,让公孙胜逐渐与宋江、吴用离心离德。

公孙胜不回梁山,是代表梁山中一部分与宋江理念不合之人。可是,最终公孙胜回山,代表这部分人对宋江阵营的妥协。

一,最直接的影响,导致攻打高唐州,梁山损兵折将

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是梁山攻打高唐州,遇到的却是道法高人高廉。

如果公孙胜及时赶到,或者一直在梁山,那有些损失是可以避免的,攻打高唐州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虽说,公孙胜最后赶到,但终究是梁山连败两阵之后,多名好汉被活捉或受伤。许多劳苦大众出身的梁山军士也因此丧命。很大程度削弱了梁山军事力量。

最重要的是,攻打高唐州,接连失败,让宋江颜面扫地。这一点,宋江势必会多多少少记恨公孙胜。

这种心理负面情绪或许不致命,但会让公孙胜在梁山众将与众军中的印象大打折扣。

  • 二,公孙胜逐渐被孤立

公孙胜的推脱,攻打高唐州受挫,林冲等人多受,道法之苦,内心对公孙胜也会有些不满。

李逵、戴宗请公孙胜回山助宋江,屡遭拒绝,公孙胜的隐忧是什么?


公孙胜在孤立的路上,越走越远。

得胜回山时,宋江不曾问过公孙胜意见,直接要求公孙胜传授道法于樊瑞,就是开始寻找公孙胜的替代品,孤立公孙胜的开始。

公孙胜也不是傻子,自然明白其中奥妙,传授道法时,有所保留。樊瑞虽然在他指点下,道术突飞猛进,还是与之相去甚远。

与乔道清斗法时,樊瑞一败涂地,而公孙胜轻松胜出。

后来,樊瑞也被公孙胜成功策反,平定方腊后,转投公孙胜修道去了,没有跟着宋江入朝为官。

而这种孤立公孙胜政策,也最终导致公孙胜平定王庆后,辞别回乡。宋江平定方腊时,几次遇到道术,都险些丧命。

结语

公孙胜对于回梁山,几次推诿,蛮不情愿。最终还是遵从师命,勉为其难。

可是,梁山聚义对于公孙胜终究还是心有不甘,他对梁山以后的发展及军事都仅限于道法,再无其他可圈可点之处。

李逵、戴宗请公孙胜回山助宋江,屡遭拒绝,公孙胜的隐忧是什么?


与领导不和,与同事不睦,长此以往,宋江自然也不喜欢带他,恶性循环下去,公孙胜离开梁山,成了幸存者,不知是不幸,还是大幸。

公孙胜对于人际关系,职场潜规则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能够坐到第四把交椅,也凭借“一招鲜,吃遍天”的道法加成。

倘若没有这“道法”护身,公孙胜只怕沦落成白胜一样的可有可无的末位头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