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谨防电信诈骗

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当前活跃在社会上的电信诈骗形式多种多样、层出不穷,常见的有医保社保诈骗、机票改签诈骗、虚假中奖、冒充熟人诈骗、引诱汇款诈骗、电话欠费诈骗等。


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诈骗内容由专门的团队精心策划设计,针对不同受害群体量身定做,步步设套。但无论诈骗分子的手段如何花样翻新,最后都是通过获取受害人的银行卡、密码等个人信息达到骗钱的目的。


我们经常接受各种关于防诈骗的宣传教育,涉及自身财产安全也都万分警惕。然而新闻报道还是屡屡有人中招,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诈骗犯在非法骗取他人财产的过程中,会利用人们的一些心理弱点达成目的。


崇尚权威


诈骗犯行骗的第一步就是冒充“权威”的身份先博取受害人的信任。他们通常会冒充国家公职人员,某权威机构或者受害人的领导。


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当被怀疑其真实性时,他会继续制造自己的权威感。


在制造权威感时,他们会选择那些普通人不会注意到的机关或者比较难了解的细节,他们会选择一般人接触不到的领域,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专业术语”。这个“专业术语”是要打引号的,让人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他会让受害人以为他是“权威的”。


崇尚“权威”是人性的弱点。从远古至今,人类都保留着对“强者”的敬畏之心,面对“权威”我们都习惯了听话和顺从。诈骗犯就是利用了人们心理的这个弱点,以一个假身份就能让受害人的掉以轻心,至少不会挂电话。这样,他们就成功了第一步。


情绪化决策


也许在一开始的沟通中,没有出现和银行账号信息或者是转款、打钱有关的敏感字眼,这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受害人的警惕性。


争取信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会制造恐怖气氛。他们会编造一个虚假的故事,他们说受害人涉嫌什么犯罪要接受调查之类的,或者受害人的哪个亲人被绑架了等等。并通过各种手段让受害人相信自己“摊上大事”了,遇到的问题非常严重:如经济面临损失,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等。


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用心理学的术语讲,他们制造了一个危机事件,让受害人处于“应激状态”中,想办法让其丧失理智。应激状态是什么?它是人在面对危险时出现的一种反应,当人处于此状态时,会动员全部的体力和智力来应对所遇到的问题。这往往会导致两个后果:


一、判断力下降

从心理学来说,当人某种情绪走向极端时,如极度焦虑、恐惧、抑郁、愤怒、快乐、甚至疲惫,受害人其实是很难保持理性思考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变狭窄。这时,受害人往往关注不到周围的事,或者正常时能进行的思考。受害人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诈骗犯所给予的信息上,被对方牵鼻子走了。


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诈骗犯就是利用了人们心理的这个特点。通过威胁,恐吓等各种手段,让受害人害怕、恐惧、焦虑,这时候受害人的理智就出走了。


二、仓促决定与行动


诈骗犯会让受害人迅速做决定,减少其思考和求助的时间。这时受害人整体是慌张的,觉得时间太快,事情解决不了,心理压力过重,需要赶紧做决定。


并且从应激状态产生的生理反应来说,肾上腺激素增加、心跳加快、血压水平升高,这些变化都是为“行动”做准备的。这个时候人难以顺其自然地平静下来,恢复正常状态。在人类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应激状态是一个面对危险,马上战斗的时刻。


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息事宁人,破钱消灾


诈骗犯会阻止受害人通过“正常手段”解决问题。

他们不会直接说“报警干吗啊,再聊两句呗”而是给你一些感觉很“合理”的理由:帮你转接啦,给你介绍熟人公务员号码啦,等等等。骗子们都是团队作业,他说完“转接”,说不定刚才的小科员可能就变成某局局长来和你谈心了。

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我们有很多人长久以来持的观点是“宁事息人”,遇到事情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好。不想和公务机关打交道,怕麻烦,或者不想“把事闹大”。骗子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利用了我们这种心态。

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如何应对电信诈骗?


应对策略1

面对“权威”的身份我们更应该敢于质疑。面对质问,疑诈骗犯要么恼羞成怒,要么躲躲闪闪。而真正的国家公职人员或权威机构,不仅会耐心解释,还会教我们确认身份的方法和途径。


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应对策略2


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做决定,特别是我们情绪不稳的时候。研究发现人在情绪化状态下做出的决定,事后后悔的概率极大。举个生活中很简单的例子:当我们网购的时候发现一个东西非常喜欢,但若是当天没有下单付款,仅加入购物车。有趣的是,到第二天还愿意购买这件商品的人数将大大减少。


应对策略3

我们必须牢记:即使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解决问题最安全稳妥的方式一定是通过官方正规途径。如果不小心落入电信诈骗的圈套中,一定要及时报警。

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最后一种图总结重点:


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识破“电诈”的心理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