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燜子”的故事

孫思邈開始行醫時,運氣很不好,為人看病,十治九不愈,常常悶悶不樂,於是雲遊天下遍訪名醫,提高醫術。有一年,他又云游回到了陽翟老家(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天夜裡,怏怏入睡,夢到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對他言道:“莫上愁,等到扁擔開花,你夫人的腳長到十四五斤了,運氣就會好轉。”說罷便飄然而去。孫思邈醒來想想實在荒唐,扁擔怎麼會開花?老婆的一雙小腳別說十四五斤,就是四五斤重也長不了,恐怕一輩子也難轉運了,他更加鬱悶。但是為了生存,依然靠採藥賣藥艱難度日。

“燜子”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雪,孫思邈也沒采藥也沒賣藥,心中著急,天剛晴了兩天,就和夫人一起挑上扁擔出門去採藥,雪剛剛融化,土路上泥濘難行,當走到禹州城北八里崗時,一個趔趄不小心,扁擔竟戳破了夫人的棉襖,破棉絮沾在了扁擔上。他夫人埋怨道:“不讓你出來非要出來,這下好了,我的棉襖被戳破了,雙腳也粘滿了黃膠泥,越走越重,哪一隻都有七八斤重,拖不動啊!”孫思邈一聽,突然想起做的那個夢,心想一隻腳有七八斤重,兩隻腳不正是十四五斤重嗎?看看扁擔上沾的破棉花,不正是扁擔開花嗎?難道夢真是神仙點撥他嗎?於是他高興地說:“好哇,老伴走吧,我該時來運轉了!”

“燜子”的故事

果然沒走多遠,快到一個村口時,迎面抬來一口棺材,後邊跟著一群哭哭啼啼送葬的人。孫思邈近前一看,順棺材縫向外滴血,斷定人還沒死,就攔住眾人說道:“你們怎麼抬個活人去埋?”眾人不解。孫思邈十分肯定地說:“說是活人就是活人,你們看滴出的血是鮮紅的。不信開棺一驗。”主家一聽,趕快打開棺材,孫思邈一看,原來是一位懷胎十月的孕婦,嬰兒是“抱心生”,致使母親疼昏過去,於是他便掏出銀針,照孕婦腹部紮了下去,不一會兒嬰兒便呱呱墜地,產婦也很快甦醒過來。一時,喪事變成了喜事。

“燜子”的故事

主家感激涕零,把孫思邈夫妻請進家中,當作恩人跪拜。孫思邈救完人命,心中暢快,頓覺一陣飢餓,主家趕快去做飯,可是家中幾日因孕婦難產,一家人手忙腳亂,沒有什麼可吃的。主人突然想起前幾日正下粉條,有幾盆撈出沒來得及浴粉掛杆,也許還能熬菜吃。

但當主人看到時,傻了眼,盆裡的粉條已變成作一團。沒有辦法,主人從盆裡挖出一塊,用刀切成薄片,摻入蔥薑蒜進行烹炒。主人誠惶誠恐地端出來讓孫思邈吃,孫思邈夾入一塊放入口中,焦香無比,問道:“此乃何物,竟如此可口?”

“燜子”的故事

主人一看孫思邈覺得好吃,便說道:“恩人,實不相瞞,家中實在沒什麼飯菜,這是幾日前沒有掛起的粉條,燜在一起,成了一團,我只好切成薄片,烹炒了一下,也不知它叫什麼?恩公,想必您與此物有緣,就給起個名字吧”

孫思邈想了想,說道:“早就聽說咱陽翟粉條好吃,沒想到無意間燜在了一起,也是一道美味呀,就叫燜子吧。”主人看孫思邈吃得很香,也夾起一個品嚐,真是好吃極了。消息竟然不徑而走,禹州百姓爭相效仿做燜子。

“燜子”的故事

從此,陽翟不僅生產粉條,而且生產燜子,民間也就多了一道菜,叫香煎燜子。孫思邈一針救二命,名聲大振,就在陽翟定居下來,燜子更是隨著他的名聲傳遍陽翟,成了平民百姓口中的一道美食,一直沿食至今。

“燜子”的故事

作者:張曉輝,禹州市人,河南省民協會員、河南省詩歌學會會員,河南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許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類傳承人、熱愛剪紙藝術,曾在省內外的剪紙大賽中獲得較好成績。其代表作《八十七神仙卷》獲得中韓民間文化交流特殊貢獻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