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男孩想當軍人,每天俯臥撐100個:父母多自律,孩子就有多優秀


9歲男孩想當軍人,每天俯臥撐100個:父母多自律,孩子就有多優秀

01


近日微博上有個男孩,感動了我。

男孩名叫李詩傑,今年9歲,每天做深蹲、仰臥起坐、俯臥撐各100個。

9歲能每天堅持做到,這自律,直讓人咂舌。嚷著減肥的成年人,能每天堅持10個都少有人在。

孩子說:爸爸特別厲害、特別光榮,我想像爸爸一樣,做優秀的軍人。

9歲男孩想當軍人,每天俯臥撐100個:父母多自律,孩子就有多優秀


孩子爸爸是全國“武警部隊十大標兵士官”,入伍19年,多次立功被表彰。

並獲個人2等功1次,3等功5次、集體3等功9次。

兒子早已將優秀的父親,視為自己的榜樣,想變得跟父親一樣優秀。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是的,我們應該用行動對孩子說,你應該如何做

02

父母越自律,孩子越優秀

今年廣西理科狀元楊晨煜,高考總成績730分,數學、英語都是滿分,妥妥的一枚學霸。

媽媽接受採訪時說:一直有家長問我怎麼培養的孩子,我並沒有特別的培養,只是從小幫他養成習慣,同時家長也要自律,而不是在孩子旁邊拿著手機。

父母都非常自律,孩子優秀就不奇怪了,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曾看過一句話:想要讓孩子成為精英,你先要成為精英的父母。

深以為然。

9歲男孩想當軍人,每天俯臥撐100個:父母多自律,孩子就有多優秀


父母邊看手機邊吃飯,孩子也會看著電視吃飯;父母刷抖音、打麻將,孩子不會喜歡讀書、學習。

父母都是晚睡晚起,孩子怎能早睡早起?


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知乎網友沙漏26歲研究生,國外音樂學院老師。坦言自己成為學霸,是因為父母對自己的影響。

網友記憶裡爸爸、媽媽都是非常優秀、自律的人。

媽媽是研究生,自己開公司,一直非常自律,直到現在仍每天堅持學習外語,包括德文、英文、日文,而且還練出了馬甲線。

爸爸每天固定時間睡覺,十年如一日堅持睡前、起床看書。在女兒叛逆期時,堅持每週給女兒寫一封信,現在仍每週打兩次球。

在女兒心中,媽媽是那個,獨自走遍全世界了不起的人;爸爸是自己見過最博學的人。

父母自律優秀,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然變得優秀。

父母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嘮叨,是做好自己,孩子終身都會受父母的影響。


03

自律的孩子,有精彩人生

托馬斯科裡曾花5年時間,對177個富人的生活進行研究。

調研發現:每天堅持鍛鍊30分鐘以上,有76%的人;每天工作時間前3個小時起床,有一半的人。由此可見,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是自律。

近日清華學生作息表、筆記被刷屏了。

每一天的開始,都是6點起床。6:40分已經開始學習,一天被各種學習排得滿滿當當,就連週末也是在學習中渡過。

網友紛紛自嘆不如。


這麼難改名字什麼說:學霸果然是學霸。

慶慶優秀說:和學霸的差別大概就是,學霸完成了計劃,我沒有。

明天沒事Morgen說:寫計劃不難,我常常寫,難的是執行計劃。



9歲男孩想當軍人,每天俯臥撐100個:父母多自律,孩子就有多優秀

9歲男孩想當軍人,每天俯臥撐100個:父母多自律,孩子就有多優秀

9歲男孩想當軍人,每天俯臥撐100個:父母多自律,孩子就有多優秀


在他們耀眼的學霸身份背後,是長期的自律。

我們和學霸只隔了一個自律,他可以按計劃完成,我們只有計劃,沒有完成。

斯科特曾說:當一個人擁有了自律,也就擁有了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

今年陝西西安的李濟樹,以697分的高分拿下狀元,她的優秀也是因為自律。

李濟樹表哥說:

妹妹初中開始,成績就一直名列前茅,經常考第一。

從小就高度自律,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靜下心來學習,不管外界是什麼環境和條件,她都可以一個人堅持學習。她能取得好成績,跟她平時的努力分不開。


9歲男孩想當軍人,每天俯臥撐100個:父母多自律,孩子就有多優秀


優秀的人,願意為心中的目標,去堅持、努力付出,有一顆自律的心。

擁有自律的人,在未來會有更大的可能性,更精彩的人生。

成功,到最後拼的是堅持,是自律。

04

孩子的自律,父母要引導


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曾說: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讓孩子擁有自律,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

1)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糖果實驗。

表明:那些能延遲滿足的孩子,工作生活都優於,不能延遲滿足的孩子。

“延遲滿足”不是隻讓孩子等待,也不是完全壓制慾望,是讓他們明白,有些慾望的滿足需要等待。


這個過程,就是鍛鍊孩子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過:

當孩子挑好玩具時,告訴孩子計劃只有XX元,你挑的玩具超計劃了。如果多花了,就會花下週的菜錢。

媽媽上班是30天才發工資,工資要管我們家30天的花費。(可以講花費的地方,如生活費、衣服等)。

可以下週來買,到時用媽媽加班的錢買,媽媽加班可以掙XX元,就可以不用花菜錢了。

要讓孩子知道,家裡的錢是有計劃的,來之不易。

家長訓練延遲滿足時需注意:孩子最好從4歲開始訓練;答應孩子的,一定要做到。

2)讓孩子知道制定計劃

教會孩子制定計劃表,並在完成計劃表上打勾。這個過程可以增強孩子成就感,增加孩子自主做事的願意度,形成良性循環。

可以從小事開始制定計劃,慢慢形成習慣,習慣養成孩子就變得更自律。

閨蜜兒子非常自律,假期自己制定學習、鍛鍊計劃,完成的也很好。

閨蜜說她是從晚上睡覺的小事,教孩子制定計劃的。

她和兒子一起列了睡前計劃表:刷牙、洗澡、睡覺。

兒子完成時,閨蜜會及時鼓勵他:媽媽很開心,你完成自己制定的計劃,說明你對自己有高要求。

閨蜜說:鼓勵時要明確告訴他,做這件事的意義,增強他的自我價值認同感。不能只說:我很開心,你很棒。

自我價值認同感越強,對事情的控制感就越強,孩子的自主意識就越強,這就是自律。


9歲男孩想當軍人,每天俯臥撐100個:父母多自律,孩子就有多優秀


3)讓孩子懂得時間管理

孩子做不到自律,原因之一是他們沒有時間概念,不太會分配自己的時間,就容易出現拖延,父母要讓孩子正確認識時間。

兒子的老師就經常提醒我們:拿回家的試卷,家長需要計時45分鐘讓孩子做。如果孩子30分鐘做完了,餘下的時間讓他自己安排。

這個方法也可以用生活來運用,比如:吃飯、換衣服、刷牙、玩遊戲等都可以用計時法。

增加孩子對時間的敏感度,讓孩子明白,他可以做時間的主人。

自律內化成孩子的習慣,會是孩子成長的內驅力,擁有內驅力的孩子,更有掌控感,面對困難會迎難而上,也能接受失敗。

拖延的父母養不出自律的孩子,自律的父母卻能,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孩子。


日本作家谷口雅春說: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範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性言行,對培養孩子的人格有最強的說服力。


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樣優秀的父母,用他們的言行培養著孩子。

而每個“差”孩子背後,都有不一樣的“差”父母,用言行“教育”著孩子。

孩子的人生,終究由他自已走,我們能做的,唯有教會他們怎樣更好的走。

從現在開始,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做一個讓孩子驕傲的父母。


—END—

作者簡介:明鏡臺,一個80年後,常年與兒子鬥智鬥勇的寶媽,一個喜歡研究育兒方式方法的寶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