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謀聖”張良,人生藍圖全靠兩個思維:爭先機,留後路

曾經寫過“兵仙”韓信的故事,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被稱作“謀聖”的張良

(公元前250-前186)。

到底張良有多厲害,他的思維模式有什麼過人之處?

一代“謀聖”張良,人生藍圖全靠兩個思維:爭先機,留後路

一、張良背景

張良原本是韓國的重臣後代,秦國滅韓之後,張良散盡家財,請來一個大力士丟擲鐵球刺殺秦王,只是這場刺殺並沒有成功。

這次復仇行動失敗後,他隱姓埋名躲避通緝。所以我們很容易認為,張良以前是個熱血青年,比較衝動,後來慢慢學會忍耐,冷靜判斷形勢,成為一流的軍師。

但我認為這樣解讀還不夠準確,在我看來,張良打從一開始,就是個有勇有謀的英傑。大家有沒有想過一件事,張良僱傭刺客,為什麼他後來可以安全脫身呢?

根據奧運記錄顯示,擲鐵餅的記錄是74.08米,推鉛球則是23.12米,而《史記》說那個大力士鐵椎重120斤,無論如何都不太可能丟超過100米!

也就是說,在刺殺失敗的當下,秦始皇那些精銳軍隊,在不到100米的距離下,居然抓不到張良和刺客!難怪秦始皇震怒啊。

一代“謀聖”張良,人生藍圖全靠兩個思維:爭先機,留後路

當時皇帝詔告天下,不計一切代價捉拿張良與刺客,卻找不到它們的蹤跡。說到刺殺秦王,每個刺客都是有去無回,只有張良和這個大力士安然脫身。

我不認為這是運氣好,這件事從頭到尾,都可以看到張良的策劃能力。他掌握秦始皇東遊的情報,才有那次丟鐵球的機會,而且張良並沒有衝動到把命賭在這一擊。

他對於失敗之後該如何變裝,如何隱姓埋名,對逃亡的路線早有規劃,不然有幾條命都不夠用。

我想這就是張良教我們的第一件事:人可以有理想,可以下重本投資在想做的事情上,但是一定要留有後路,為自己設一個止損點,事先做好最壞的打算,這思維在現代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二、張良核心思維之“爭先機”

張良逃亡到下邳,接下來就是黃石老人的故事了。張良在下邳橋上遇到一個老人,這老人走在張良面前,突然把自己的鞋子甩到橋下,並且無理的對張良說,“小子啊,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

這個故事大家都應該聽說過,這邊快速帶過一下,老人多次刁難張良,張良一一通過考驗,於是老人就把傳說中的《太公兵法》傳給張良,從此張良就變成天下第一的名軍師。

一代“謀聖”張良,人生藍圖全靠兩個思維:爭先機,留後路

如果你覺得這個故事亂七八糟,那就錯了。其實它有很深的含義,絕對不是說張良遇到一個,不愛自己穿鞋,約會又先早到的怪老頭,於是翻轉人生。

對這個故事的反思,東坡先生寫下有名的《留侯論》,就是很精闢的辯證: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蘇軾認為,這個老人所作所為都是在試探張良,培養張良忍耐與思考的能力。你去探究老人究竟是神仙還是妖怪,沒有意義;老人送的兵書,到底是不是絕世秘籍,也不是重點。老人真正要教張良的是,能忍人所不能忍也。

這也剛好反映在劉邦與項羽之爭。項羽是攻無不克的戰神,史上少有的軍事天才,但他意氣用事,不懂忍耐的本事。

劉邦正好相反,他可以忍受失敗,甚至忍受項羽抓走自己的老爸。劉邦跟項羽劃清楚河漢界,互不侵犯。劉邦忍了這麼久,最後看準時機偷襲,打敗了項羽。

一代“謀聖”張良,人生藍圖全靠兩個思維:爭先機,留後路

以鴻溝為界:以西為漢,以東為楚。

而張良作為劉邦的首席軍師,你會發現,為什麼黃石老人說,張良學成之後可以當帝王師,東坡先生說得好,重點不是那書。張良從黃石老人那邊學到的忍耐功夫,他教給了劉邦,果然無往不利,這就是所謂的《太公兵法》。

看過了古人的見解,這邊再引一段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呂世浩老師的解讀,老人跟張良相約5天后,老人比張良早到,於是再約5天后,再約5天后…

注意一下這麼簡單的小事,為什麼《史記》要用這麼多篇幅來寫呢?呂老師說,老人正是用行動教張良爭先機的重要性。

我覺得這個解釋太精彩了,以前我只是想說這老人根本就是在作弊,但仔細想想,這是多麼讓人驚豔的戶外教學啊!

我跟你約早上見,但誰說我不能晚上先去呢?就算劉邦跟項羽約定之後,你不打我,你鴻門宴放我一馬,可是誰說我不能打你呢?越看越覺得,劉邦果然是張良教出來的。

一代“謀聖”張良,人生藍圖全靠兩個思維:爭先機,留後路

還有一個佐證,當初劉邦軍隊向西進軍,面對秦國的關卡,劉邦本來想用2萬人來打嶢關(今陝西省內)。張良提出計策說,秦兵強大不該直接攻擊。

我們一邊在各處山上增加旗幟,作為疑兵,一邊拿出寶物送給嶢關的守將,威脅利誘之下,他們就會叛變了。這個計策奏效了,嶢關守將有意迎接劉邦。

劉邦聽了當然很開心,“哈哈,我們聯合關卡的秦軍,繼續向西進軍攻打咸陽吧”。張良卻說,“不,現在該做的事情,不是攻打咸陽,而是全力攻打嶢關啊”!

劉邦聽的滿頭問號,關卡的守將已經說要投降了,怎麼又說要打他們呢?張良說,我們收買了敵軍將領,但是難以收買所有士兵,到時候壓不住他們大軍更是麻煩。

現在對方放鬆警戒,正是攻擊的最佳時刻

這又是一次兵法的展現,兵不厭詐,這就是戰爭。約好早上見面,我偏偏晚上出發。你說你要投降,我卻先下手為強,這就是搶奪先機的重要性。

一代“謀聖”張良,人生藍圖全靠兩個思維:爭先機,留後路

這時候的張良,已經完全掌握《太公兵法》的奧義了。寫到這邊,我忍不住想說些題外話,有人說讀歷史、人文是沒用的東西,其實那要看你怎麼讀啊。

理論上,人類的知識見聞、科學技術當然是越來越進步,而張良是公元前的人物,不免讓人想說,我們真的需要向古人學習什麼呢?不過這種謀略並非只存在古代,其實現代更需要張良的思考模式。

做任何決策,這種思維都可以作為參考,我這邊做個歸納,張良的制勝心法大概就是兩招:

第一招,爭先機;

第二招,留後路。

剛才說過了先發制人的重要性,接著說留後路的部分。

三、張良核心思維之“留後路”

其實早在張良刺殺秦始皇時,就懂得規劃後路了。而且他並不是一直留在劉邦陣營,他幫助劉邦打下關中,讓劉邦成為漢王后,卻在這個時候,離開劉邦選擇輔佐韓王韓成。

一代“謀聖”張良,人生藍圖全靠兩個思維:爭先機,留後路

項羽知道張良跟劉邦的關係要好,現在張良追隨韓王,項羽不敢讓韓王到封國去,他讓韓王跟張良待在自己身邊隨行,後來項羽找機會又殺了韓王。

項羽這邊又犯了一個錯,他殺了韓王,張良只好回到劉邦身邊,讓對手變得更強大。我們再回頭看看張良,其實他的身上還是有當初那個愛國青年的滿腔熱血。

張良不忘故國,他的爺爺曾經在韓為相,即使張良明白韓王比不上劉邦,但他還是決定跟隨韓王。我覺得這是更讓人佩服的地方。如果張良是個絕對理性的人,這個冷靜判斷一切事物的天才,他不會做出這個選擇,但也不會這麼迷人。

張良待在項羽身邊時,他曾對項羽說,漢王燒了棧道,他沒有再起兵的意思,現在反而要注意齊王,有造反之心。於是,項羽放下戒心,向北攻擊齊王。

事實上,先前對劉邦提議燒掉棧道的人就是張良,現在他又在項羽身邊說出這件事,我想這就是張良下棋的思維:無論他做了什麼選擇,他早就想好接下來的好幾步,早就想好了後路。

一代“謀聖”張良,人生藍圖全靠兩個思維:爭先機,留後路

四、熊貓君有話說

後來張良回到劉邦身邊,他立下許多功勞,劉邦對他也沒有任何猜疑,將張良奉為最重要的軍師。平定天下之後,劉邦更親口說出,“在營帳之中出謀劃策,在千里之外決勝,這全是子房你的功勞啊,你自己選擇,齊國3萬戶當封地,不必客氣”。

張良回應道,“當初我人在下邳,與您在留縣相遇,就是上天把我交給了陛下,我所出的謀略能成功,那是我的幸運,我不要3萬戶,只要受封留縣,那就心滿意足了”。

張良這番話應該燙金印在每一本歷史課本,每一本政治學課本上,說的實在太漂亮了,又一次為我們做出完美的示範。

重點還是那兩句話:爭先機,留後路。

這放在現代也是一樣的,在商場上當你有新產品的點子、新的市場,誰先搶快,誰就是贏家。但就算你再有把握、再有自信,都該留有後路,別忘了將張良給大家的這些啟示。

當初在亂世爭天下時,張良敢於用奇謀詭計;而在功成之後,張良懂得急流勇退,歸隱山林,不再過問俗事,真的是讓人敬佩又嚮往的傳奇軍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