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相争,忠臣成了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于谦是最为著名的一个

明代中期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景宗登位,后英宗复还,便出现了两个皇帝。二帝相争,一批忠臣成了他们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而于谦是最为著名的一个。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明成祖永乐十九年进士,曾任御史、兵部侍郎等职。在他出任河南山西巡抚后回京时,朝政有了变化,扶持他的“三杨”已相继去世,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这时在他身上就发生了一场冤案,险些送掉性命。原来,王振出京巡抚时,有个御史的姓名很像于谦,曾忤怒于王振,使王振非常恼火。待到于谦回京时又没有送礼谒见王振,王振便借机指使李锡诬告他推荐王来、孙原贞替代自己的职务为“久不升官,有怨气,乃随意荐人自代”。

二帝相争,忠臣成了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于谦是最为著名的一个

下狱后,按法论死。在狱中监禁了三个月后,王振知道抓错了人,才放他出来,可见当时朝廷腐败混乱到何种程度。之后,他又任大理寺少卿,仍巡抚河南山西。明英宗正统十四年春,瓦刺贡使入京,为了多领赏,以二千人诈称三千。王振欲逞威,便不顾往日同瓦刺的勾结,对瓦刺贡使查核人数,极力压低马价。结果,在中历7月,瓦刺太师也先率兵亲征明朝。明朝官兵在大同一战而败,震动京师。王振想借机立功边疆,进一步包揽朝政,便怂愿英宗亲征。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和兵部尚书尔垫力谏不可,但都不能改变王振的决定。最后决定,垫跟随英宗出征,留于谦助英宗弟邮王守京。

二帝相争,忠臣成了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于谦是最为著名的一个

王振急于求功,未做准备即挟迫英宗率五十万明军出征。到了大同,看到城外死尸遍野,其它地方战败的消息也不断传来,王振和英宗心中害怕,在大同只住了两天,便又匆匆撤退,造成军心混乱。王振又想讨好英宗,请英宗到自己的老家蔚州去住几天,就这样,五十万大军又向南走。王振突然想起,这么多人到了他家还不把他家的庄稼踩坏?又急忙改令军队转而向东往京师撤。途中五十万军队行动缓慢,延误时间,在宣府被瓦刺追兵赶上。交战之下明军大败,英宗和王振又匆匆出逃。中历8月15日来到土木堡,他们在土木堡没有迅速回撤,却等候辎重,驻在狼山上。狼山地势高,利于防守,但没有水源,便又转移找水源。这时,瓦刺追兵趁机攻击,活捉英宗,王振也被积怒已久的明军士兵杀死。

二帝相争,忠臣成了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于谦是最为著名的一个

16日夜,英宗给皇宫去信,要金钱财宝赎自己,皇太后、皇后便照他说的办了。但瓦刺俘获英宗主要还是为了他的政治作用,只是后来于谦等人又立了景帝,这些钱财才起作用。8月的下半月,在已升为兵部尚书的于谦的带领下,清除了一些王振的死党,又调集了二十多万各省军队勤王,京师的守卫力量初步稳固。但皇帝在敌人手中,终究是个难题。瓦刺以英宗为名,动摇人心,于谦等人便想到再立一个皇帝来打消瓦刺以英宗为人质进而征服明朝的念头。他撤了出城朝拜英宗的大同总兵刘安,又同文武百官请皇太后立邮王为帝,这些事,都必然要得罪英宗,使后来英宗复辟后第一个想到要报复的大臣就是于谦。这时虽然皇太后已准立邮王为帝,但邴王再三推辞又是在于谦的劝导下才同意登位的。

二帝相争,忠臣成了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于谦是最为著名的一个

中历9月,嘟王朱祁钰登帝位,是为明景泰帝。由此一来,作为太上皇的英宗已经起不到多大要挟的作用了,明朝的文官武将们也不再有所顾虑,加上于谦调度有方,京城防守严密,各地增援军队又源源不断地开来,京中官兵斗志很盛,决心以死保卫京城。中历10月11日,瓦刺兵临城下,英宗这时完全没有了皇帝的尊严,竟亲自给城中写了几封劝降信。瓦刺又让明大臣出城迎接英宗,明廷只临时提拔了两个小官出去迎接。瓦刺又要求于谦等人出城谈和,景帝不准,于谦也主张力战而反对和谈,使诸将都不敢再议和了。瓦刺攻城数日皆败,又闻勤王师来,怕被围歼,只好退兵。于谦又令出击,一路上数次败瓦刺军。北京这才得以保全,而明王朝也得以不亡。

二帝相争,忠臣成了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于谦是最为著名的一个

然而,外敌才退,内患便起。景帝经此一役,十分储重于谦,对于于谦的话言听计从,每提拔一人,必问于谦。于谦也据直而言,从不怕有人嫌怨。于谦为人刚直,史称每遇到不如意的事,便叹道:“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颇轻视那些无能的皇戚权贵,由此使忌恨他的人更多了。至于英宗,后来之所以能被放回,完全由于于谦力排众议,另立景帝守住京师,使他不能起到人质的作用才实现的;又得到于谦在景帝面前的请求才被接纳。但英宗却不从国家的大利益上考虑,一味地痛恨于谦,认为自己被架空为太上皇都是于谦的罪过。景泰八年中历正月17日,景帝病重已不能临朝,石亨、徐有贞和太监曹吉祥等人乘机拥英宗复辟。他们马上在早朝时速捕了于谦和大学士王文。

二帝相争,忠臣成了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于谦是最为著名的一个

诬陷于谦与黄珐倡邪议,欲更换太子,又与太监王诚等人谋立襄王之子为帝。都御史萧惟贞将于谦定罪为谋逆,当处死。王文因是被诬,尚加辩论,于谦笑着说:“亨等意耳,辩何益?”英宗对杀于谦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有功。”徐有贞对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此时涉及到英宗自身的利益了,他只好决定杀害于谦。于谦之死,徐有贞等人实罪不可脱。徐有贞原名徐理,在京师被围时,曾主议南迁,于谦说主南迁者可斩也,他才不敢再说,为此,他对于谦已有所不满。后来,他因曾议南迁为廷臣所笑,久不升官,便求于谦让他做国子祭酒。

二帝相争,忠臣成了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于谦是最为著名的一个

于谦在景帝面前推荐他,景帝还记得他议迁都的事,说道:“这是那个议南迁的徐理吧?他为人险诈,将会败坏诸生的心术。”由此便未能升迁。他却不知道于谦已保举他了,以为特意阻挠他,怀恨在心,后改名为徐有贞,此时便挟嫌报复。至于石亨,则是因为于谦太梗直而他又为人太狭隘,才反月成仇的。他曾犯律,于谦保他才没丢官。在京师保卫战中,他以功被封为候,自知不及于谦功大,便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为干户。

二帝相争,忠臣成了争权夺利的牺牲品,于谦是最为著名的一个

于谦上疏说石亨从没有举荐一个幽隐之士,提拔一个行伍微贱之人,却提拔我的儿子,不是大臣所当为。而且我为儿子求官当向皇帝求,怎能让石亨来求官职?石亨出于好心,却遭到责备,面子上过不去,也对于谦产生怨气。后来石亨的侄子石彪恃勇逞强,于谦贬他到大同做官,石亨对于谦更加愤恨。这两个人都拥立英宗复辟,为以后的富贵,为以前的积怨都极力主张杀于谦。中历正月22日,在东市将于谦斩首。搜其家,极贫,没有余资。于谦的死讯传出后,天下皆哭,“当时莫不称冤”.于谦死后,小人掌政,石亨等人败坏朝政边防,连英宗也不禁后悔枉杀于谦。自此,明王朝的国势,一落千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