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授予人們成長之“規矩”

教育授予人們成長之“規矩”

育鄰夢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世界那麼大、人口那麼多沒有“規矩”是不可能成其為文明社會的。“規矩”是文明的前提、是人際實現分工協作的基層準則,“規矩”的具體呈現形式就是道德與律法。教育就是以道德與律法為“規矩”,為個人成長指引方向,教導世人行為處事的準則、指引人們如何更好的做事,用文明之光照亮人生成長前行的路、激活個人成長潛能。教育的核心也就是為人生成長指引方向,教人行為處事之道,激活個人正向成長潛能。

教育授予人們成長之“規矩”

為成長培土

為成長助力

培根——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俗話說:“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人生的成長路就是不斷學習進步的過程。人類社會的進化史就是一本不斷完善生活工具,追求滿足人生對更富足、更便捷生活的過程。知識能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改變人的行為,知識能使人更好的裝扮自己,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氣質。

語言文字是人類進化史上最重要的工具,人類進化過程中借用自然資源創作了眾多的工具,以滿足生存活動的需要,比如石器、弓箭等等,它們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但是,人類進化史上最為重要的工具卻是語言語言文字,語言文字使人類之間大範圍的交際成為了可能,為人類文明在不同代際間傳承創造了條件。人類在身體力量、速度等諸多方面都不是自然界最優秀的,但是就是這樣每一樣都不擁有最優技能的人類卻成為了地球上生命的主宰者,這就得益於人類之間的協作以及由於協作的需要而創造的語言。

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命體,其核心就在於人類擁有探索、協作、創新的智慧,語言就是人類創造出的最重要工具之一。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身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

語言文字的創造使得人類有了統一的交流、協作工具,使人與人之間的信息溝通變得便捷、無障礙,使人類的生產、生活經驗能夠在代際間傳遞。人類的祖先在狩獵時可以運用前人的經驗總結更好的捕獲獵物,能夠在生活中更好的防禦敵害,個體生活優勢經驗能夠被廣泛傳播、使用,使人類能夠在與眾多生命體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地球家園中“當仁不讓”的主人。

教育授予人們成長之“規矩”

指引成長方向

促進社會融合

教學最基本的工具就是語言文字,而語言文字最基本的功用就是促進人際交流融合,然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們能夠實現信息“互聯互通”。人類在數萬年的進化歷程中創造了“琳琅滿目”的工具,從石器、弓箭、刀斧,到今天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人。在人類所創造的眾多工具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語言文字和數學,語言文字使人際間交流變得更加便捷,使人類文明跨地域、跨時空、跨民族傳承成為可能;數學讓人際間的協作有了可量化的工具,讓交易活動有了定量的標準。語言文字是人際間信息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它以語音、符號、寓意的綜合形式呈現給大眾,書籍則為語言文字最為系統的呈現形式。書籍能夠記錄人類生產、生活,如文學、哲學、歷史、宗教;能夠記錄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如生物學、地理學、物理學;能夠記錄;能夠記錄人類對於自身的認知,如心理學、教育學、解破學、醫藥學......

教育內容來自於人類的生活、生產實踐,是人類總結勞動智慧成果的結晶。教育的形式是家長或師長的“言傳身教”,教育內容的載體是語言文字與書籍。語言文字與書籍是人類社會進步過程中所創造出的最重要的工具,它讓人類之間的信息交流傳遞有了標準化的統一符號與特定的寓意,讓人類文明成果跨時空、跨地域傳播成為可能。語言文字和書籍的出現,讓人類有了種族的差別,同時還第一次讓人大踏步的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成為真正的高等級動物。

教育活動中廣泛教授的知識內容都是前人生產、生活經驗與勞動智慧成果的結晶,比如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詳實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明成祖親自撰寫序言並賜名的《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俄國著名文學家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承載著人類的智慧與文明。世界上書籍有千萬種,每一種都記錄了人們對該領域的認知探索歷程,如史書重點記錄歷史人物與重大歷史事件;醫學典籍主要記錄藥物功效、病因、病理以及醫治方法;生物學彙集人類對自然生命的認知;物理學與天文學講述人類觀察自然、總結自然規律;心理學、教育學集中闡述人生成長活動與教學活動規律......不同類型的書籍蘊含了人類成長所必須的不同精神營養。書是人類成長進步的階梯,為前行指明前行的方向,為成長儲備能量。

教學活動傳授文化知識,最根本的任務就是促進社會信息交流的標準化,降低社會分工、協作的信息傳遞成本,比如義務教育就以標準化的教學內容,為四面八方、天南海北的孩子傳授了統一的語言文字交流工具。有人說“教育活動生產了大量高度標準化人才”,的確,教學活動中所採用的教材在較大範圍是統一的、所採用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是相近的。教育活動為人們從根本上形成對同一事物的相同認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大範圍人際分工、協作鋪設了信息交流的高速路,就如同統一而標準的互聯網協議讓所有網絡設備實現“互聯互通”一樣,標準化的教育、教學促進了社會的融合發展。

教育授予人們成長之“規矩”

語言文字促進社會分工、協作

劃定成長界限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按照道德與律法標準為孩子修剪枝葉,人們常說:“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才。”質地精良的玉石不經過雕琢是不會自成器物的,樹木再好不經過加工也不能成為上好的建築材料。人生自帶成長能力,擁有無限的成長能力,但是每個人的成長都會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人性是可塑的。因此,教育活動才有意義和價值,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為孩子的人生成長塑形,讓他們的行為習慣符合社會公認的社會價值觀。教育孩子不僅僅要授予他們文化知識、融入集體社會生活的智慧,還需要引導他們臣服於社會公共的道德與律法之下,也就是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對其行為習慣加以修剪,使他們的心性符合社會道德與法制標準。

陽光為小樹“剪枝”、教育為人生領航。教育的職責就是藉助智慧知識的“陽光”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讓孩子們在道德與律法的“規矩”之中茁壯成長。植物的根系牢牢的向土裡生長是因為土裡有它們成長需要的礦物質,植物的枝幹之所以向上生長是為了獲取更好的陽光,自然生命的神奇之處就在於每個生命體都在為更好的求存而不斷向著有利於生長的方向成長。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等級的生命體,人類擁有最高等級的成長方向規劃能力,能夠根據實時環境調整自己的成長方向。但是,人類關於成長長遠方向選擇的基礎是曾經的生活經歷,而對於眼下成長快樂的選擇則注重滿足當下的成長需要,也就是具有”能夠坐著就絕不站著,能夠躺著就絕不坐著。”的成長懶惰性,比如每個人都“貪玩”、每個人都喜歡享樂......教導孩子成長、成才的職責就是藉助“陽光原理”為孩子修枝剪葉、為他們指引成長方向,剪除那些對成長無益、無法見光的行為習慣。

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生成長必須經歷漫長的磨礪與被修剪才能成才,父母是陪伴孩子一生時間最長的人,在陪伴孩子成長、成才的歷程中父母不僅給予孩子成長的物質保障、引導他們養成熱愛生活的行為習慣;幫助孩子將從生活中積攢的知識穿起來,讓它們成為真正指引孩子人生成長的智慧;還要根據社會道德規範與律法準則為孩子的成長把脈,幫他們修剪不符合道德、律法的行為習慣。家庭教育育德、生根,根基健壯生長才能茁壯,才能頂天立地、才能枝繁葉茂、才能“瓜甜果香”,成為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中堅力量。

教育授予人們成長之“規矩”

成長時窗

​開啟人生成長“智慧之門”

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教育的核心是為個人成長賦能,喚醒個體成長潛能。教育活動是傳承人類文明,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人們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教育中傳承的文化成果如果正好應用到某項社會生活實踐中,就如同給農作物最肥立刻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教學內容未能針對性的解答某些生活中的問題,那它也培植了人類社會成長進步的土壤、提升了國民素質。也就是說針對性強的教育如同追肥,而通識教育就是為提升社會整體文明生活水平培土。

教學活動賦予新生命融入社會生活的工具,人類生活是社會性的,每個人都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通過獲得他人的幫助成長自己,同時又通過幫助他人獲得更多人的幫助。教學活動教會孩子使用人際間交流的工具語言,認知、標記事物的工具數學,瞭解自然世界方法的生物學、物理學、地理學、化學.....教學活動給予孩子成長生活的工具,打開認知世界、融入集體生活的智慧“心門”,讓知識智慧的陽光能夠照進孩人生的心靈、照亮成長前方的路。

俗話說,“育林先育苗,育人當育小。”“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教育就是從小打開人生成長的“心門”、用智慧知識的“星星之光”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運用道德與律法標準為孩子修剪枝葉。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學習並不侷限於知識,更需要全面提升個人適應社會生活的綜合能力;教育的內容並不只限於課本,課本是對生活智慧的總結和彙編,最終仍然需要回歸到生活之中。教育傳授給孩子們社會中已經成熟的智慧知識,更為孩子們通過現有智慧知識組合、創造指引方向。

馬雲2018年5月杭州師範大學110週年校慶演講關於未來教育的展望:“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的競爭和想象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未來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識,教和育一樣,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學的是知識,習是嘗試知識、體驗挫折,是一種想象力,是一種文化。教和學是對知識來說,樂和習是對文化來講,機器只有芯片,而人類有偉大的心和愛。面對未來的孩子,智商、情商以外,我們更需要培養愛商。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不會被機器所取代,才不會在變革中被淘汰。未來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養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養學習為機器,也不是一種在流水線上培養的孩子,我們要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成為真正的人。”

教育放飛孩子的成長夢想,自然與律法賦予每個人平等的生存權利,“人人生而平等”“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學習就是使孩子從身體獨立,走向身、心、行完全獨立的過程。孩子自出生之日起就已經是擁有完整而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所缺乏的就是認知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經歷與經驗。教序活動就是家長和師長通過自身的言行示範授予孩子們適應社會生活的技能,讓孩子們能夠藉助自身“天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借鑑、模仿家長和師長的行為示範快速成長自己。教學活動中的實踐、倫理、道德、文化就是個人融入社會集體生活的工具,掌握了融入社會生活的工具,助力人們更好的參與到社會生產活動中的分工與協作之中去,懂得如何藉助同伴的力量“站在巨人的肩上成為巨人”,在道德與律法准許的範疇內自由翱翔,通過自身分工、協作性實踐放飛成長夢想。

教育授予人們成長之“規矩”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教育授予人們成長之“規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