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行书之笔墨交融,气韵生动

人们喜爱行书是有道理的,因为它具有太多美的特质:

一、美哉,行书之节奏 行书、尤其是行草,运笔技巧较为复杂,它的笔法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虚实、刚柔、徐疾、提按、舖欽等变化;墨法上也有干、湿、浓、淡等变化;线质上有筋(行笔运转牵引连贯而生),骨(行笔逆入,力透纸背,以及转折时顿挫而生)、血(行笔用墨上水份充沛,淋漓酣畅而生)、肉(行笔用墨上雍容厚重,力铸墨凝而生)等不同特点;行法、章法上的谋篇布局也有起伏、开阖,从而形成多变的节奏,既柔婉、和谐,又刚劲、强烈,具有变化统一的美,犹如乐曲之旋律和节拍,引起欣赏者的动心和共鸣。行书的提按顿挫,粗细徐疾,干湿浓淡,迂曲刚柔…… 其节奏、韵律如优美之舞姿无不把人引进了如痴如醉的优美的意境。如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唐代书法家欧阳珣这样说:"点"如"高山之坠石","一"如"千里之云阵"," "如"万岁之枯藤"," "如"陆断犀象"," "如"崩浪雷奔"," "如"劲松倒石"," "如"劲驾筋节"," "如"长空之初月",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行书的丰富情态,笔墨生动之美。

二、美哉,行书之形象 在诸种书体当中,行书是最富有意态和姿势的。汉朝大书家蔡邕有云:“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可有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书法作为抽象的线条艺术,虽然没有直接写出大千世界的具体物象,但它通过富于变化的线和形,通过文字符号,概括而精练地揭示宇宙万殊之意象和神情,令其生动、活现,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书之为道,如入其形,要旁通点画之情。”通过书者和欣赏者的艺术联想,就创造了美的形象,既有婀娜绰约、柔媚风骚的春风杨柳,属于优美的形象;也有严峻巍峨的高山、苍劲挺拔的长松,属于壮美形象。作为书法中之行书,这一体裁,由于其独具多变的因素,所以更能抒发书家的情思和匠意,铸造出动人心魄的线条和内涵丰富的抽象形体,乃至于情随笔生的意境,这就蕴藏着形象美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精神感染和意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三、美哉,行书之气韵 绘画有所谓“气韵生动”之妙,书法艺术亦然。气韵似乎是虚的东西,它不像某些笔法、结体等技巧那么可以捉摸,这种精神内涵及传神之处,有时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宋代书家黄山谷有云:“书春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气韵如何,直接体现出作者格调之高下。“气韵是指一幅作品所呈现出的天机流荡,精神横溢,风果飘然,生趣活泼,动律优美,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幅书作,每一部份,每一环节都可以流露气韵,它是书家的字内功力以及修养、阅历、思想等字外功的综合反映。如线形方面,或刚健,或遒婉,或秀逸,或凝重,或流丽……精彩纷呈;如墨之变化,干湿浓淡,时而风起云涌,时而山明水秀,气象万千,通篇挥酒。书家通过笔墨功夫,流露出情感的波澜起伏,气机流露,这就构成了字外之味—“气韵”,它令观赏者寻绎不已。如何精致的用笔用墨就成为书法家终身追求的目标。经过无数书法家的完善和创新,总结出一整套用笔、用墨的原则和方法,用墨浓而不滞,清而不弱,水墨相渗,达到墨分五色的生动表现。使书法作品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四、美哉,行书之意境 书之为道,神采为尚。所谓“观之入神”,就是书家通过多种书艺手法,典型地、鲜明地传达出一种美的意境—妙入化境。这是依赖书家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和娴熟的技巧,利用丰富而多变的书技因素,创造出一种既鲜明而又和谐的境界。如王羲之《兰亭序》,创造了风和日暖,游目骋怀的和悦美的意境;而颜真卿的《祭姪稿》,那爱国气节和忠义愤慨溢于縑素。因此,书作的成功,不单靠笔墨技巧,且要通过这些技巧和多种手法,构筑出一个完美的、和谐的艺术意境,令人神往。

美哉,行书之笔墨交融,气韵生动
美哉,行书之笔墨交融,气韵生动
美哉,行书之笔墨交融,气韵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