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的育儿书《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一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以前看的育儿书大部分是教我们怎么让孩子听话的,大部分是控制孩子的行为类的书,最近看了一本完全颠覆我的育儿认知的书《无条件养育》,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着眼于这样一个区别: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当书中提到: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它只是一个礼物,是所有孩子都应该得到的礼物。

颠覆认知的育儿书《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二 爱不是控制孩子,让孩子听话

我不禁陷入了深思,这对于我们上一代的父母来说完全是不可能的,即使对于我们这代爱学习的父母来说,也不一定能完全接受。不听话还让我怎么爱?

我们知道,没有天生就很听话的孩子,养育一个孩子总给父母带来无穷的挑战,尤其是挑战耐心。只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这不就是把自己的底牌亮给孩子看了吗?孩子不会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吗?还怎么教育呢?

比如为了让四岁的孩子每次乖乖地吃饭,就告诉孩子快快吃完饭就有奖励,不好好吃饭就实施“行为后果法”,即让孩子饿着,有时候很快见效,有时候惨败而终。可能每次孩子接收到的感受都不同:妈妈是不爱我了吗?我饿了她也不给我吃饭。或:为了得到奖励我得好好吃饭才行。又或:妈妈很生气,我乖乖吃饭她才会爱我。

颠覆认知的育儿书《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三 有条件的爱是对孩子的一种控制

有条件的爱是会给孩子以后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家长在家里如果经常利用奖励刺激孩子暂时服从,那么最终会把孩子培养成在外人面前唯命是从。还会让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的内在动机变成外在动机。

比如学习,如果大人看中的是成绩,考得多少分就有什么样的奖励,孩子会对奖励有兴趣(只是外在动机),而非学习探索本身的乐趣(内在动机),当没有奖励,就没有兴趣学习了。

就连有目的的表扬也是父母想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记得小时候我被妈妈和邻居夸聪明就好紧张。生怕“聪明”的自己考不好、表现不好让人失望。“聪明”的小孩接受失败也比较坎坷。

我们想教会孩子遇到问题学会做正确的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不是父母安排好

。做决定这件事必须经过训练,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这样的训练,做决定的能力不会生下来就有,更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强。

颠覆认知的育儿书《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四 选择适合自己的育儿方式

我们即使意识到可以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但是到实际教育的过程中也很难百分百做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父母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家庭环境也是各有千秋的。

就如作者科恩所说“养育孩子不像组装家庭影院,也不是烹调炖菜,只需严格遵照专家的说明书就可以。没有“均码配方”可能会对每个家庭产生作用,也不能预先满足无限个具体情境;事实上,某些育儿书籍声称可以提供这样的“配方”,而妈妈和爸爸们因急于寻找“神奇疗法”而趋之若鹜,它们通常弊大于利。”

养孩子不能按照说明书来养,并非所有的书说的方式都适合自己,都适合所有的孩子,我们可以尝试,或根据自已孩子特点做出调整。

颠覆认知的育儿书《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有时候为了让教育立竿见影,让孩子乖乖就范,我们会不得不让孩子屈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虽然是有失短视,但我们宁愿图得一时解脱。而不是让孩子无休止地折腾我们。

当我们意识到从长远来看,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的教育出不同人生观的孩子,但是我们教育的过程中做不到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跟孩子坦诚,爸爸妈妈虽然可以无条件爱你,但是有时候还是不希望你做这种不好的行为。

其实每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有利也有可能有弊端,就看我们怎么选择和取舍,看长远的还是即时效果。

颠覆认知的育儿书《无条件养育》读后感


五 让孩子接收到的才是爱

要知道,我们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无条件的爱,目的是让孩子对我们给他的爱毫无质疑,内心富足。而孩子是怎么看待的,这才是重点,而不是父母按照自己认定的方式爱孩子,不管孩子有没有接收到。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