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史新说,并非“马后炮”

经常看到有“道友”在评论区,吐槽历史,不是马后炮,就是事后诸葛亮,下面还跟着一堆人盖楼。前人历史,真的一无是处吗?未必!

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对此有极为精妙的解释:“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翻译成大白话,除了字面直译,个人理解的延伸是,历史即《绕坑指南》,避坑的公式全部摆在那里,穿过历史迷雾,成佛成魔,看自己。

既然每个朝代都会召集大量的名臣大师编撰前朝历史,除了粉刷门楣,当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数百年历经实践验证的有效公式,后来人为什么不用。

举三个征税、治水、快递的小例子

一、古代征税——明代“一条鞭法”与清代康、雍、乾三朝沿袭

封建王朝的税收,主要有田赋和徭役两个分类。明代在万历之前,征税方式大体继承了唐代杨炎的两税法,盐、铁,统一实行国营特许制。到了明朝,全国的农耕地会按照各个地方田亩的数量,统一进行土地登记造册,又称“鱼鳞图册”上报户部。

旧史新说,并非“马后炮”

徭役是指地方衙门怎么给治下的人头派活,由专管行政的布政使上报中央的“黄册”进行户口管理,上面标注有精确到户的人口数量、年龄、性别,以便地方官在黄河泛滥,河堤决口或者扫大街大搞基建项目时,能够根据“黄册”实地招工。

明末张居正,在万历登基后,就任内阁首辅,强力推行税收合一的“一条鞭法”。他根据当时国库白银存量稀少和税收流转过于繁琐的弊端,将以往地方征收的大米、小麦、土锦、蚕丝、布匹、农民徭役,全部统一改为标准的折色银上缴。

“一条鞭法”的推行,使得当时明朝国库收入,短期内迅速充盈,虽然“一条鞭法”在50年后的崇祯一朝,因灾荒和战争,不得不增派辽饷、剿饷,出现了负面弊端,但至少在万历1577年,张居正在任的巅峰时期,太仓银库的白银收入的确增加到了前朝隆庆时期的20倍。同时,北方长城抵御鞑靼的交战边界,因为收入增加,新修建了3000座烽火台,国家的战备储粮也能够供给5年以上。这些都是“一条鞭法”卓有成效的直接表现。


旧史新说,并非“马后炮”

根据《万历三大征考》的史料记载,从1592年-1600年,仅8年的时间里,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在宁夏镇压哱拜叛乱、在朝鲜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在四川和贵州边界平定播州的杨应龙叛乱,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明朝共耗费白银1160余万两。这些可都是花的张居正“一条鞭法”攒下的钱粮。此时,虽然距离张居正下台已有11年,但万历在位后期的三十年,“一条鞭法”的影响一直都在。

鉴于“一条鞭法”在税收上取得的巨大成功,100年后,清朝的康、雍、乾三朝,去繁就简,实行拿来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新的征税方式。康熙五十一年,圣祖仁康熙皇帝昭告天下,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也就是说从1712年开始,清朝征收人口丁银的定额此后固定不变。而到了康熙的儿子雍正接盘老爹的祖宗基业以后,面对国库空虚,开始全面恢复明代的“一条鞭法”,并发展出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粮的新式花样。摊丁入亩是沿用张居正的老方法,将清朝的人口丁银税合并到田赋中,一并征收。火耗归公,是雍正对征税地方官,在银税流转中存在的损耗贪污问题,将各地成色不一的银锭,按统一标准铸成官银纳入国库,损耗部分作为官员的养廉银,以制度方式杜绝了清朝官僚在税银上的任意摊派和暗箱操作。官绅一体纳粮,是为了扩大缴税的人口基数,将原来不纳税的士绅也拽进了交税大军。

此一举弥补了明代“一条鞭法”的不足。不仅减少了贪污,增加了国库收入,同时地方财政上又留有余银,官员还增加了俸禄,算是一举四得。

从雍正元年的1723年,在直隶京畿地区开始尝试,再到乾隆时期的全国推广。此种举措,直到今天,依然使用。从一个省级行政区试运行,结合5年以上的地方实践,看结果是否真的有效,再全国推广,不得不说,雍正是个明白人,抄张居正的作业抄的非常好。不止会抄,更青出于蓝。

旧史新说,并非“马后炮”

二、历来困扰封建王朝的黄河泛滥

封建王朝时期,黄河的水治成功与否,对于中央政权的稳固极为重要。往前推2600年,从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改道,从山东半岛的利津入海,再到南移分流,夺淮入海,太行山以东,淮河、长江中下游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动不动就会造成泽国千里。

史载,黄河中下游的决堤次数超过了1500次,黄河改道次数超过了20次,平均2年一次决堤,100年一次分流改道,每一次河道变化,连带而起的就是大规模的庄稼被淹、屋毁人亡、瘟疫横行。朝廷的治水措施,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演变成“流民四起”。

元朝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主要导火索就是元廷治水不当,造成流民扎堆,韩山童的白莲教才有机会趁势宣扬红巾起义,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朝精锐的镇戍军,疲于奔命的四处平叛,结果老百姓吃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农民军越打越多,最后军力消耗殆尽,直到朱元璋坐大,元朝北遁政权崩溃。所以,历朝历代都会将黄河治水作为稳固王朝的第一要务。如果治水得当,漕运大兴,王朝则会经济繁荣,今天的南京、杭州、北京、天津等运河两岸的大城市,早前都有因漕运契机,“因河而兴”起到了很大的孵化作用。

旧史新说,并非“马后炮”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秦昭王任命的蜀郡太守李冰,在治水方面提出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强调治水需要亲身实地勘察,分析河流的流势,结合时间、地点因素,充分利用泄洪原理,今天的都江堰能灌溉大半个四川盆地的农田就是他老人家的杰作。

明朝治水名臣潘季驯,曾四次主政治理黄河。他结合古人治水理念,对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实地勘察20多年,最后总结出:“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高明建议。黄河流水中携带大量泥沙,泥沙在河床堆集是洪水泛滥的重要原因,因势利导,减缓水中泥沙在下游沉淀的堆集速度,就能有效减少黄河水患威胁。记得1999年出品的高分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剧情开头就是康熙四十八年,黄河决堤,水患四起,看着剧中一片哀嚎,甚为震撼。当时,康熙朝的治水能人,靳辅向康熙爷递交的治水报告《经理河工八疏》中,有一大半的建议,都是明朝潘季驯提出的“以堤束水,以水攻沙” 治水措施的翻版。

比如,第二条,疏引淮河大水,冲刷黄河泥沙,减缓下游河床沉淀。此提议是“以水攻沙”活学活用的直接方式。还有,第三条,修筑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的洪泽湖的残破堤坝。第四条,整修黄河和淮河沿岸的被洪水冲垮的决口,这也是“以堤束水”的翻版。另外,第五条,疏浚江苏高邮清水潭附近的运河泥沙,并将清理出的泥土作为现成的抗洪建材,加固运河两岸的堤坝,有效减少徭役的搬运时间,这是“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实用案例。实际上,康熙在任的61年时间里,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黄河、淮河、京杭大运河同时泛滥,决堤崩坝,次数最多也是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但正是因为有靳辅这样,活学活用,秦时李冰和明代潘季驯的河道总督,才有利保障了康熙盛世的民生发展。

三、古代快递驿站的运作

今天中国的快递业世界第一,其实,早有传统。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快递系统就已经具备雏形,除了周幽王在西安(古称镐京)的烽火戏诸侯的通信联络方式以外,当时的驿站的很有可能也提供住宿和就餐。据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记载,当时快递驿站是30~50里设一处,称之为“过行寄止者” 。

后来的汉朝,驿站传递演变成马、车、人三种方式。马传急件,一天可跑300里,相当于一天能在北京的长安街上往返近2趟。马车传递,携带批量的重物,跑70里/天。最后一种,靠腿的人传慢件,一天走30里左右。

唐代在古代陆运的基础上发展出制度型的水运方式,水运河道两侧备有水驿站,供人停留过夜, 据《大唐六典》记载,盛唐时期的全国驿站有1639个,专门从事快递运输的官方人员有超过2万人。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个驿站,按30里一个计算,一天普通的民用快递约180里,如果是军情急报,可能会跑死马的约3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水运时,逆水行船,河流慢道40里,长江宽道50里,顺水时行舟100里。

旧史新说,并非“马后炮”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在河北保定起兵(范阳)叛唐时,安禄山老巢范阳距离唐玄宗所在的西安,相隔1800里,从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到当年12月22日唐玄宗得到消息,信件传递花了6天时间。按一天24小时,军情急报的方式计算,快马大约是时速13里,与上一段汉朝一天跑300里的数据大致相当。结合唐代军马和汉朝马匹,是同一生物,速度不会相差太大的因素判断,汉朝时期,驿站的马、车、人每天的行进速度是300-30是可信的。

到了清代,《清会典》记载,全国驿站递铺13935处,大型驿站2000处,驿站数量相比于前朝,大为增加,军机处注明“马上飞递”,会从标准的快马日行300里,增加到600里或800里加急。另外,因为清朝中后期,西方洋人坚船利炮的崛起,清廷开始兴办了大清邮政局,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公布《邮政开办章程》,这也是中国第一枚大清龙票的正式邮票。

清朝以前,驿站通常只传递信件或物资,仅仅分为快件和慢件之分,而到了清朝中后期,因为清廷被洋人打的就地卧倒,对各地局势的掌控愈发无力,快递业也在发生悄然改变,以前快递是官方经营,现在发展出了民营性质,且非常成熟的镖局运输系统。比如嘉庆年间的兴隆镖局,还有和李鸿章淮军系统有关的会友镖局。清朝人吴炽昌《客窗闲话》中有镖局的明确记载:“自置洋船五艘,每船必有标客,以御盗贼。”

旧史新说,并非“马后炮”

从两千多年来,一直使用的普通信件快递(信镖)和物资快递(物镖),到后来专门押运金银的银镖,押运商家汇款凭据的票镖,押运重要人物的人身镖,押运粮食的粮镖,总共六大镖系,清朝只用了不到100年时间就做到了。这种新式创造不止影响快递行业本身,甚至也对后来的金融业务同样影响巨大,直到今时今日,我们也能在金融和保险业务类别中,看到清朝六大镖系的影子。

自西周到清朝2000多年的快递发展史,可以看出,清朝以前,快递驿站的管理方式,除了唐代断点的水运驿站有所创新以外,其它后来的朝代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照搬前朝的驿站运作方式,而清朝可能是遇到了数千年从未有过之变局,长期受到西方外力的不断捶打,变革和进步也是最多的封建朝代。

旧史新说,并非“马后炮”


说在最后,总的来说,读历史,无论兴趣还是生活实用,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天子可以用史执棋,普通人可以透过时间的迷雾,找到合适自己的临机决断。在时间的纵深处,大浪淘沙,经过时间检验过的鲜活案例可以筛出你想要的东西。纸故堆里深藏着前人记忆和成果,会不会用,能不能拿到精华看自己。梁启超说读历史是为求真理,平常人或以为高谈阔论,但在迷雾深处,结合自己的境遇,明目明智,却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